基本資料
中文名:倓虛
別名:倓虛法師、隆銜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河北寧河
出生日期:1875年
逝世日期:1963年
職業(yè):中國現(xiàn)代佛學家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佛教天臺宗近世傳人,當代中國佛教界著名法師之一
代表作品:《陰陽妙常說》《金剛經(jīng)講義》
原名:王福庭
人物生平
倓虛(1875—1963)法號隆銜,俗名王福庭。河北寧河人。佛教天臺宗近世傳人,中國現(xiàn)代佛學家。原青島湛山寺方丈。1917年于河北省淶水縣瓦宅村高明寺出家。不久,在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拜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傳人諦閑法師為師。1925年被正式接納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嗣。是年代表中國佛教界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聯(lián)合會”。創(chuàng)建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復興沈陽般若寺、復興沈陽永安寺、天津大悲院、西安大興善寺等,在北京彌勒院開辦佛學院并主持北京古剎法源寺。1931年在西安大興善寺任住持并傳戒辦學。1932年到青島創(chuàng)建湛山寺并任住持。1935年創(chuàng)辦湛山寺佛學院。曾到即墨、平度、龍口、煙臺、濟南等地弘法。1949年到廣州主持復興光孝寺,后移錫香港。1950年當選為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第一任會長。其后數(shù)屆當選均以老病婉辭,集中精力于佛教教育事業(yè)。在香港先后創(chuàng)辦了華南佛學院、天臺弘法精舍、諦閑大師
全家出家
倓虛青年時代,正處于清王朝的衰敗時期,時局動蕩,戰(zhàn)事頻仍,百業(yè)凋蔽,使他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他的雙親都具有傳統(tǒng)的宗教觀念,父母的言行,使他從小受熏陶而形成濃厚的宗教意識。童年時期,他對求學淡漠厭倦;成年以后,對職業(yè)興味索然,唯喜涉獵宗教典籍。早年接觸過道教,并一度想出家修道。他的早期《陰陽妙常說》(上海出版),就是佛道參半的著述。 1914年,他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聽經(jīng),萌生出家意念,但未能如愿。1917年,43歲,他拋家從營口赴天津清修院,由清池和尚介紹,經(jīng)淶水縣高明寺純魁和尚代已圓寂的師兄印魁老和尚,為其落發(fā)染衣出家,法名“隆銜”,法號“倓虛”。后赴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并留在觀宗寺習禪。觀宗寺住持、天臺宗法卷43代傳人諦閑老和尚,對倓虛很器重,說他是“虎豹生來自不群”,希望他能在北方弘法?! ?918年他隨諦閑到北京講經(jīng),次年到天津任法修院代理住持。1920年,倓虛回到營口。經(jīng)他勸
舍利歸鄉(xiāng)
魏兆麟的生父叫王維紀,倓虛法師的兒子,在她出生后幾個月,生父為避仇家被迫逃難,她便隨著養(yǎng)父輾轉(zhuǎn)到了河北,后改姓魏,從此就與生父徹底失去了聯(lián)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輩們相繼離世,她的身世之謎便越來越難有定論,為了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半年里,魏兆麟從東北到香港,沿著倓虛法師弘法的足跡一路苦尋,終于在2010年6月中旬在遼寧營口楞嚴寺見到了失散多年的堂姐——釋凈凡法師,身世之謎最終得以解開。
2010年12月19日,倓虛法師紀念堂安館剪彩儀式在北塘舉行,魏兆麟從廣州專程趕來。此次她還帶來一件珍貴的禮物——倓虛法師舍利子。這枚舍利曾供奉于香港湛山寺,聽聞將在爺爺?shù)墓枢l(xiāng)北塘建立紀念堂,湛山寺方面特意請出舍利讓帶回家鄉(xiāng)。這枚舍利將永久地供奉在倓虛法師紀念堂。而在倓虛法師紀念堂安館剪彩儀式現(xiàn)場,這枚舍利也成為了全場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