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周敦頤
別稱:周元皓、周敦實
字號:茂叔 濂溪先生
所處時代:北宋中期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
出生時間:1017年(丁巳年)
去世時間:1073年(癸丑年)
主要作品:《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
主要成就:儒家理學思想鼻祖
官至: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
謚號:元公
居住地:廬山濂溪
職業(yè):北宋哲學家
人物生平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頤出生。周敦頤有一個大他十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周礪,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姐姐周季淳,還有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賁,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極好。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頤8歲,其父病逝三年后,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州(今衡陽)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gòu)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jīng)悟道。現(xiàn)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yī)院處)。
天圣六年(1028年),還不到十八歲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兩個月后的一天,周敦頤八歲的弟弟周墩賁又因病夭折。
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歲的周敦頤請示父母,在仆人周興的陪伴下,帶著簡單的生活行李,帶著許多書本,揣著許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奔向月巖,專心讀書思考。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頤十五歲這一年,父親因病去世了。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頤跟著母親終于來到了
主要成就
一、哲學思想。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誠”字?!罢\”是他關(guān)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達。“誠”主要分為天道本體論和心性本體論兩方面。在周敦頤看來,“誠”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據(jù),是宇宙的本體,即天道本體論。在《太極圖說》中,他認為人與萬物同樣都是二氣交感所化生出來的,而其源都是太極,再由太極推及到了人極,也就是把人的道德、人性看成是與宇宙生生過程相同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的過程,這樣,周敦頤便為他的誠的理論奠定了宇宙論的基礎(chǔ)?!罢\”所體現(xiàn)的心性本體論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便是人的倫理道德。周敦頤如此推重“誠”,就是堅信人類具有真誠善良的本性。他發(fā)揮了《中庸》關(guān)于“誠”的思想,從宇宙論進而推演出人道觀,建立了以“誠”為本的倫理道德學說。
二、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教人向善,進德修業(yè)”的教育目的。周敦頤認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之教。二是“六經(jīng)為主,以誠為本”的教育內(nèi)容。他
人物評價
朱熹認為周敦頤的“太極”說是“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通書》)這一評價雖有以朱解周、求之過深之處,但多少概括了周敦頤哲學思想的某些特征。以后道學家爭論的理氣關(guān)系、動靜關(guān)系和理欲關(guān)系等問題,都可以在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中找到“具體而微”端倪。在宋以后的哲學發(fā)展中,周敦頤的“發(fā)端”作用是不應忽視的。
胡宏《通書略序》:“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p>
黃宗羲《宋儒學案》:“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
宋微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謚元,故稱元公(學生二程同時謚純謚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國公,歷朝入祀孔廟。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孫
親屬成員
周智強,為始遷營道的周從遠之單傳獨子。周智強生了六個兒子,長子懷識,字孟衿,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進士,官至汀州上杭令;次子懷鐸,字孟振;三子懷正,字孟方;四子懷成(即輔成,周敦頤的父親),字孟匡,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官至賀州桂嶺令(治所在今廣西賀州境內(nèi));五子懷輅,字孟殷;六子懷德,字孟尚。
父親:周輔成(?-1032年),原名懷成,字孟匡。志清行純,博學能文,初為黃岡(今湖北黃岡市)縣尉。大中祥符八年(1015)舉進士后,升為桂嶺縣令。在桂嶺任職一年多,便辭職歸隱。
母親:鄭氏(982年-1037年),衡州(今衡陽)人,祖籍開封,生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鄭氏的哥哥衡州(今衡陽)人鄭向是龍圖閣學士,為飽學之士。鄭氏先嫁盧郎中,并生有一子(盧敦文)。盧郎中去世后,鄭氏再嫁周輔成為繼室。她與周輔成結(jié)婚的時間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同父異母兄長:周礪,
后世紀念
據(jù)明代萬歷《重修石鼓書院志》、清代《清泉縣志·營建志·祠祀》載,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衡州知府史中重建書舍六間以待游學者,有禮殿祀孔子,韓張祠祀韓愈、張栻二夫子。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何珣修復舊祠時,增祀朱熹,遂創(chuàng)三賢祠。萬歷十七年(1589年),朝廷允禮部尚書曾朝節(jié)之奏請,增祀周敦頤,后又進李寬、李士真、黃干三人,遂改號七賢祠。(參見詞條:石鼓七賢)
周敦頤在衡陽生活的遺跡原有五處:
一是緊伴石鼓書院即今司前街古稱濂溪街(現(xiàn)衡陽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鄭燦居住的祖宅;
二是今蒸水橋北原鄭家莊戶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長子周壽次子虞仲后裔繼承,今居衡陽市衡南縣車江鐵市、衡陽縣金蘭寺、重慶、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
三是衡陽市高新區(qū)柘里村愛蓮堂,是周壽五子季仲次子興繼來此繼承祖業(yè),愛蓮堂原是鄭家祖?zhèn)髑f戶房(距離—千二百余年),鄭氏譜載“衡州西關(guān)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陽郡城
宋史·傳記載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元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辈渴拐咚]之,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zhuǎn)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な乩畛跗劫t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倍旯械谩a阒喜?,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备患掖笮?、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jīng)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于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zhí)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p>
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