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衡
別名:張平子
國籍:中國(東漢)
民族:漢族
出生地: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
出生日期:78年
逝世日期:139年
職業(yè):從政,科學研究,著書立說
信仰:老莊、孔孟
主要成就:開創(chuàng)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發(fā)明地動儀 以其名命名“張衡星”、“張衡環(huán)形山” 漢賦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靈憲》《歸田賦》《二京賦》《張河間集》等
官職:太史令、河間相、尚書
后世尊稱:木圣(科圣)
追封:西鄂伯
人物生平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后曾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陜西省西安市一帶)地區(qū)。這一地區(qū)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素材。以后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后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盡管他才高于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漢和帝永元(89年—105年)年間,張衡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公府幾次征召也不到。當時,國家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沒有不奢侈過度的。張衡于是仿照班固的《兩都賦》,殫精竭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賦》,用以諷諫朝廷。大將軍鄧騭欣賞張衡的才華,多次征召他,張衡都不應命。
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
主要成就
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fā)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fā)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fā)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fā)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fā),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后,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fā)生地震,眾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fā)生的地方。
關于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后
人物評價
崔瑗:①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②于惟張君,資質懿豐,德茂材羨,高明顯融。焉所不學,亦何不師,盈科而逝,成章乃達。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包羅品類,稟授無形,酌焉不竭,沖而復盈。廩廩其庶,亹亹其幾,膺數命世,紹圣作師。茍華必實,令德惟恭,柔嘉伊則,孝友祗容。允出在茲,維帝念功,往才女諧,化洽民雍。愍天不吊,降此咎兇,哲人其萎,罔不時恫。紀于銘勒,永終譽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禰衡:南岳有精,君誕其姿;清和有理,君達其機。故能下筆繡辭,揚手文飛。昔伊尹值湯,呂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獨值漢。蒼蠅爭飛,鳳凰已散,元龜可羈,河龍可絆。石堅而朽,星華而滅,惟道興隆,悠永靡絕。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聲永流,旦光沒發(fā)。余生雖后,身亦存游,士貴知已,君其勿憂。
夏侯湛:奕奕張生,秉德淑清。研深綜理,思俊才英。實掌天地,幽贊神明。冠曩興美,傾漢流聲。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猶,有鑠其新。仰鑒遺籍
史料記載
范曄《后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張衡的名言
1、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3、拼搏的汗水放射著事業(yè)的光芒,奮斗的年華里洋溢著人生的歡樂。
4、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5、所貴惟賢,所寶惟谷。
6、鼓勵好好學習的話、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7、癡兒不了天下事,男子要為天下奇
8、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 出處:西京賦
9、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10、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出處:四愁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