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公孫瓚
別稱:白馬將軍、公孫伯圭
字號:伯圭
所處時代:東漢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遼西令支
去世時間:199年
主要成就:驅(qū)叛胡于塞表,破黃巾于孟津
職業(yè):將領(lǐng)、軍閥
官職:中郎將,奮武將軍,前將軍
爵位:易侯→薊侯
容貌:有姿儀 大音聲
人物生平
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于盧植。他亦曾拜于劉寬門下作門生,與王邑、傅燮、魏杰(《后漢書》、《續(xù)漢書》等有載)等人為同門。
公孫瓚后來在太守劉其(一作劉基)下任御車。在劉其犯法被發(fā)配交州日南時敢于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赦還。公孫瓚歸來后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shù)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guān)塞,看到數(shù)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庇谑鞘謭?zhí)長矛策馬帶隊沖入鮮卑隊伍,殺傷數(shù)十人,雖幸免于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guān)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光和年間(178年-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發(fā)三千精銳騎兵,并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jié),統(tǒng)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
人物評價
魏攸:“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
袁紹:“超然自逸,矜其威詐?!?/p>
陳壽:“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p>
范曄:“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薄白缘凼彝豕?,皆生長脂腴,不知稼穡,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群者,或未聞焉。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贊曰:“伯珪疏獷,武才趫猛。虞好無終,紹勢難并?!?/p>
乞伏曇達:“昔伯珪憑險,卒有滅宗之禍;韓約肆暴,終受覆族之誅?!?/p>
王勃:“區(qū)區(qū)公路,欲據(jù)列郡之尊;瑣瑣伯珪,謂保易京之業(yè)。瓚既窘斃,術(shù)亦憂終?!?/p>
洪邁:“公孫瓚筑京于易,以為足以待天下之變,不知衛(wèi)梯舞于樓上,城豈可保耶?”
郝經(jīng):“瓚挾勁氣,輒害宗子。百樓雖多,云胡不死。”
王夫之:“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