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 1650
鮑永(?~42年),字君長,上黨屯留(今山西生長治市屯留縣)人。漢朝大臣,司隸校尉鮑宣的兒子。起家上黨郡(茍諫)吏,舉秀才出身。王莽篡位后,成為綠林軍的重要將領(lǐng)。更始帝繼位,授尚書仆射,平定“青犢”起義,受封中陽侯。光武帝劉秀即位后,授諫議[詳細(xì)]
2019-03-18 10725
曹參(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后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詳細(xì)]
2019-03-10 4079
耿弇(yǎn)(3年-58年),字伯昭,漢族,挾風(fēng)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弇自幼喜好兵事,后勸父投奔劉秀,被任命為偏將軍,跟隨劉秀平定河北。劉秀稱帝后,耿弇封建威大將軍、好畤侯。此后,耿弇敗[詳細(xì)]
2019-03-09 5691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東漢末年名將。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xué)習(xí),尊敬儒雅,尊重博學(xué)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fēng),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后追謚號為愍侯。[詳細(xì)]
2019-03-03 7207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里奔襲作戰(zhàn),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初期隨曹操征伐,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督運(yùn)糧草,又督諸將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后率軍駐涼州,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詳細(xì)]
2018-12-04 4799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后經(jīng)夏侯嬰[詳細(xì)]
2018-06-15 5554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 ,《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dāng)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dāng)從碑),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詳細(xì)]
2018-06-15 28128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詳細(xì)]
2018-08-04 3232
魏豹(?—前204年),秦末漢初人。原戰(zhàn)國時魏國的貴族。陳勝起義時立其兄魏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魏,魏咎被迫自殺。他逃亡至楚,向楚懷王借兵數(shù)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西魏王。繼投劉邦,又叛歸項羽。后韓信破魏,被虜至[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