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王勃
字號:字子安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
出生時間:約650年
去世時間:約676年
主要作品:《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主要成就:初唐四杰之首
人物生平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杰出的文學才能。
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后,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xiàn)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jīng)。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y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shù)”有所知曉。
龍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鄉(xiāng),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并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贊賞“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筆
主要成就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于進??;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yōu)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yōu)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fā)自我身世的悲切
家族成員
八世祖王玄則,在南朝宋歷任太仆、國子博士等,當時號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
七世祖王渙,撰《五經(jīng)決錄》五篇。
六世祖王虬,在北魏為并州刺史,號晉陽穆公。撰有《政大論》八篇。
五世祖王彥,撰《政小論》八篇。
四世祖王一,在北周為濟州刺史,撰《皇極讜義》九篇。
曾祖王隆,在隋朝歷任昌樂、猗氏,銅川等縣令,撰《興衰要論》。
祖父王通,隋末大學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后棄官;以著書講學為業(yè)。義寧元年(617年)卒。
父王福疇,在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參軍、六合交址二縣令、齊州長史,澤州長史等。撰《王氏家書雜錄》。
長兄王勔,官至涇州刺史。次兄王勮,歷任鳳閣舍人、弘文館學士、天官侍郎。三個弟弟依次為王助、王劼、王勸,皆有文才。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與劉思禮交往甚密。當劉思禮與綦連耀謀反時,株連王勮,于是王勮與其兄涇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則天所殺。王劼早卒。唯有小弟王勸,亦有文才
歷史評價
《舊唐書》:“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楊炯:“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jīng),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陸時雍:王勃高華。
胡應麟: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diào),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鄭振鐸:“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稱贊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
毛澤東:“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tài),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霉,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辈⑶野阉唾Z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