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王國維
字號:字靜安,又字伯隅 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
所處時代:清朝、民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海寧
出生時間:1877年12月3日
去世時間:1927年6月2日
主要作品:《人間詞話》、《曲錄》、《觀堂集林》等
主要成就: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謚號:忠愨(清廢帝溥儀賜)
人物生平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讀農學社及東文學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海寧故鄉(xiāng)度過的。四歲時,母親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蘊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顧,而他的讀書生活,則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譽的影響。王乃譽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著有游目錄八卷,古錢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題畫詩、畫粕等數卷。王國維生活在一個富有文化修養(yǎng)的家庭里,從小聰穎好學。
1883年,他七歲起,先后入鄰塾從師潘紫貴(綬昌)及陳壽田先生就讀,接受過塾師的啟蒙教育,并在父親王乃譽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了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并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讀書的志向和興趣。
1886年,王國維全家遷居城內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處后成為王國維故居紀念館。
1892年7月,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寧四才子”。
1892年,王國維入州學,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
主要成就
作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杰出學者和國際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chuàng)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
王國維抓住時代的契機,找到自己的道路,也為學術界指出新路。他青年時期走用西方的學術與中國的學術相化合的路徑,開創(chuàng)學術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五大發(fā)現”中的三個方面,即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認為是這些國際性新學術的開拓者、奠基者。王國維在學術上是置身于一個廣闊的國際學術平臺上來觀察、思考問題的。
王國維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上最著名的是其
《人間詞話》中“無我之境”的“無我”,即為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教育學說》一文中講的“無欲之我”;所謂“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也是來源于叔本華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王國維將叔本華等人的哲學美學觀
人物評價
王國維作為一代大學者,平生鉆研學問而無窮盡,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不營生計,不交權貴,不慕榮華,不圖享受,平日深居簡出,生活簡樸,雖交游不廣,然與同時代之學術界人士有廣泛接觸,除與羅振玉、繆荃蓀、沈曾植等人交流學術,交往較密,其《書信集》所收書信中就有與數十位學者的論學通信,他還與日本、法諸國學者有很多的學術交流。做學問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業(yè),他以其杰出的貢獻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獨特的地位。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于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chuàng)者”。
在史學上,王國維是新史學的開山,其
家庭成員
王國維娶莫氏,生潛明、高明、貞明。
莫氏故世,繼室潘氏,生子紀明、慈明、登明,生女東明、松明、通明(早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