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文征明
別名: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貞獻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1470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1559年3月28日
職業(yè):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
主要成就:吳中四才子、吳門四家之一
代表作品:《真賞齋圖》《綠蔭草堂圖》《甫田集》
派系:吳門派
官職:翰林待詔
私謚:貞獻先生
人物生平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征明生于一個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父林舉進士,擔任溫州永嘉縣令。攜家赴任。母祁氏相繼攜文征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文征明小時候生性遲鈍但是為人忠厚。同年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于是被撫養(yǎng)于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7歲的文征明還不能說話,但父親文林認為他會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11歲開始能說話,于是就讀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父文林起復知博平縣。征明隨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文林因為政績考核要前往京城,征明隨侍。不久提拔為南京太仆寺丞,請假回歸故里。返吳后,文征明與唐寅、都穆結(jié)為朋友;并且跟從都穆學詩。唐寅也經(jīng)常來到文征明家,向文林請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隨父在安徽,讀書并且認真體會古人之德,能自會有所得。后其父擔任太仆寺少卿,文征明
主要成就
文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
文征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zhuǎn),節(jié)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征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nèi),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圣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征明書法溫潤秀勁,穩(wěn)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
人物評價
明散文家王世貞《藝苑言》: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nèi),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圣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明散文家王世貞:待詔以小楷名海內(nèi),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筆不能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征仲恒自負隸法則不尚古人,而歉于篆。然余得《千文》一本,亦在吳興堂廡也。
清代詞人朱彝尊:今《甫田集》詩十五卷,集外流傳者尚多。蓋先生作書最勤,兼畫必留題,予嘗見所寫朱竹,即以朱書題詩其上。惜無好事者,廣搜為續(xù)集也。
明溫州知府(文征明父親)文林:此兒他日必有所成,非乃兄所及也。
明文學家謝在杭:(歷朝)無真正楷書……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極意結(jié)構(gòu),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于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清文學評論家朱和羹: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
明書畫家文嘉
親屬成員
文林(1445—1499),字宗儒,世稱交木先生。長洲人。成化壬辰進士,授為永嘉知縣,改博平,后升任南京太仆寺丞,遷知溫州府。為政斐然。有《文溫州集》、《瑯琊漫鈔》等。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nóng)、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征明侄子
文從簡(1574—1648),明末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明代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曾孫,文嘉孫,文元善之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拔貢,入清后退居林下,以書畫自娛。傳世畫作有《長林徙倚圖》、《鄭州風物圖》、《瀟湘八景圖》、《望云圖》、《松江高土圖》、《江山平遠圖》、《幡溪通興圖》、《介石書院圖》、《寒山寺圖》等。
后世影響
其一,眾多文氏后裔與門生,匯成蔚為大觀的吳門書派,使文家筆法風靡江南,大有籠罩一代之盛。從周道振、張月尊同纂的《文征明年譜》中所附《后裔表》與《及門表》來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長文藝者及門生各達五十多人,其后裔則跨越明清兩代,門生中則有三十余人兼善書法。在文征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僅書畫繼承家風,而且開創(chuàng)吳門印派,成為文人篆刻流派的開山之祖。文振孟則有“書跡遍天下,一時碑版署額與其曾祖相”之譽。這一時期文家筆意風靡江南,此間情形在翁方綱一段題跋中有所反映:“予嘗見明初人手跡,每多深得趙書神致,實遙接周馳之后。明中葉,而猶未大變。宋、沈、詹、解雖自成格,而所津逮,無若吳興之綿遠、。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體,乃多用文家筆意,不僅趙體。”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將松江書風推至巔峰,吳門書派衰微之時,吳中一帶的文氏書風仍未被董氏取代。其實董其昌的成功也離不開文征明對他的影響。
其二,對董
史籍記載
《先君行略》
《明史文征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