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李治
別稱:小名雉奴
字號:字為善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長安城太極宮,東宮之麗正殿
出生時間:628年7月21日
去世時間:683年12月27日
主要作品:《監(jiān)國求賢令》、《諭普光寺僧眾令》、《為文德圣皇后薦福令》等
主要成就: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滅高句麗、西突厥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
年號:永徽、顯慶、麟德、總章、弘道等
廟號:高宗
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陵寢:乾陵
在位時間: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
人物生平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長安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職。
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jīng)》,唐太宗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jīng)》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后侍奉君王,最后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碧铺诼犅劥笙?,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必懹^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唐太宗晚年,由于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貞觀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
為政舉措
緩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zhàn)役使“貞觀之治”出現(xiàn)危機,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fā)了陳碩真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zhí)政。
人事方面
即位之后,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guī)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zhí)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征,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后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
歷史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②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舊唐書》:“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虛襟似納于觸鱗,下詔無殊于扇暍。既蕩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篼滜?,中宮被毒;聽趙師之誣說,元舅銜冤。忠良自是脅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為墟。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后愚廢,信矣哉!”贊曰:“藉文鴻業(yè),僅保余位。封岱禮天,其德不類。伏戎于寢,構堂終墜。自蘊禍胎,邦家殄瘁?!?/p>
《新唐書》:“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遺德余烈在人者未遠,而幾于遂絕,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蔡東藩: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勛舊,斥忠良。
呂思勉: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nèi)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
史籍記載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
《資治通鑒·唐紀·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