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九齡
別名:子壽
國籍:唐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
出生日期:678年(戊寅年)
逝世日期:740年
職業(yè):宰相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為開元盛世做成重大貢獻(xiàn)
代表作品:《感遇詩》十二首
官職:中書令
封爵:始興開國伯
謚號:文獻(xiàn)
追贈:荊州都督、司徒
人物生平
官宦世家少有才名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市)人。唐儀鳳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
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知屬文,13歲能寫出好文章,時用書信干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贊賞他,說:“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蓖醴綉c的贊嘆,對鼓勵他立下遠(yuǎn)大志向有積極作用。
嶄露頭角任官唯賢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xué),能詩善文。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登進(jìn)士第,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長安三年,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過韶州,得閱張九齡文章,夸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jì)時適用”,一見而厚遇之。張說博學(xué)多才,是當(dāng)時文人的領(lǐng)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
主要成就
初唐以來,文學(xué)變革的主要力量來自一群社會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認(rèn),他們的成功同某些具有遠(yuǎn)見的權(quán)勢人物的支持有一定關(guān)系。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xué)士。楊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王勃集序》)之語,稱頌薛氏對他們的文學(xué)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時間造成很大勢頭。四杰、陳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龍、景龍年間,應(yīng)制之風(fēng)大盛,詩壇有故態(tài)復(fù)萌的趨勢。在開元前期,身兼執(zhí)宰大臣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對扭轉(zhuǎn)這一趨勢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詩,雖因地位關(guān)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報效君主的表述,但內(nèi)中同時也包涵了積極求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因而能脫出徒為虛飾的宮廷文學(xué)陳習(xí),具有感人的生氣。他們作出的表率和對眾多優(yōu)秀詩人的獎拔,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fā)展得到有力的延續(xù)和推進(jìn)。
張九齡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后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
家族成員
父親:張宏愈
母親:盧氏
妻子:譚氏
弟弟:張九章歷吉、明、曹三州刺史,鴻臚卿
張九皋自尚書郎歷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
兒子:張拯伊闕令,加太子右贊善
人物評價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xué)家,尤以詩歌藝術(shù)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后,力排齊梁頹風(fēng),追蹤漢魏風(fēng)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fā)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fēng),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fēng)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yuǎn)》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形成和發(fā)展壯大,起了啟迪作用。后起廣東詩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dú)特風(fēng)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說:“粵人以詩為詩
張九齡的詩詞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出處:望月懷遠(yuǎn) / 望月懷古
2、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出處:西江夜行
3、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處:感遇十二首·其一
4、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梢运]嘉客,奈何阻重深。運(yùn)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出處:感遇·江南有丹橘
5、 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不辭山路遠(yuǎn),踏雪也相過。 出處:答陸澧
6、 江林多秀發(fā),云日復(fù)相鮮。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出處:春江晚景
7、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jī)。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出處:賦得自君之出矣
8、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fēng)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出處: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9、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歸獨(dú)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yuǎn)情。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魚游樂深池,鳥棲欲高枝。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cè)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吳越數(shù)千里,夢寐今夕見。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xiāng)縣?;q不識,川魚安可羨。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西日下山隱,北風(fēng)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鴻鵠雖自遠(yuǎn),哀音非所求。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nèi)修。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⑿。可以薦嘉客⒀,奈何阻重深。運(yùn)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永日徒離憂,臨風(fēng)懷蹇修。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白云愁不見,滄海飛無翼。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漢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白云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我有異鄉(xiāng)憶,宛在云溶溶。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鐘。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歸來扣寂寞,人愿天豈從?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jié)所思。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dú)悲。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鼎食非吾事,云仙嘗我期。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 出處:感遇十二首
10、 海燕歲微渺,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出處:歸燕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