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馮國璋
別名:字華甫
國籍:中國(清末民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
出生日期:1859年1月7日
逝世日期:1919年12月28日
職業(yè):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副總統(tǒng)
畢業(yè)院校:北洋武備學堂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直系軍閥之首、代理總統(tǒng)
地位:北洋三杰之一
祖籍:河北省滄州市
人物生平
咸豐九年(1859年)1月7日(農(nóng)歷1858年十二月初四日),馮國璋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河間縣西詩經(jīng)村,馮家原是村中大戶,其祖父馮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畝,為該村四大戶之一。其父馮春棠,因科舉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災,家道逐漸中落。馮國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馮佩璋,常年經(jīng)營戲班,奔波外鄉(xiāng);老二馮蘊璋,自幼讀書,被選為拔貢;老三馮琥璋,文庠生。他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鋪毛公書院讀書。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志遠,性情豪放。童年在家鄉(xiāng)私墊讀書,光緒二年(1876年)結業(yè),考試名列前茅。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光緒七年(1881年),馮國璋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兩年。因家境艱難,光緒九年(1883年)輟學回家。為了找尋出路,馮國璋于光緒十年(1884年)在經(jīng)叔父介紹后,未告別父母妻子,只身去大沽口投淮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25歲的馮國璋只身
主要成就
馮國璋一面向袁世凱迭電密陳請“勿輕開戰(zhàn)禍”,一面通過梁啟超、胡鄂公等人與西南滇桂軍閥唐繼堯、陸榮廷信使往來,以促使西南獨立和陸榮廷攻擊廣州,逐驅(qū)袁世凱死黨龍濟光;同時,又勸說四川的北洋軍與護國軍停戰(zhàn),并且指使四川、湖南將軍陳宦、湯薌銘通電拒絕袁世凱的命令。當袁世凱派曹錕率北洋軍入川與護國軍接火之日,梁啟超派人赴南京,請馮國璋協(xié)助蔡鍔反對帝制維護共和。馮國璋對來使說:“我是他(指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而又比較親信的人,我的電報對他是個重大打擊。我們之間,不可諱言是有知遇之感的。論私交我應該擁護他的,論為國家打算,又萬不能這樣做,做了也未必對他有好處,一旦國人群起而攻之,受禍更烈。所以,我剛才考慮的結果,決計發(fā)電勸袁退位?!庇谑?,馮叫秘書擬好兩電,一電致袁世凱,勸其退位;一電分致鄂贛與西南各省,表示他反對洪憲帝制的態(tài)度。
不僅如此,馮國璋還主動聯(lián)絡江西李純、浙江朱瑞、湖南湯薌銘、山東靳云鵬等將軍聯(lián)名
人物評價
應該說,早年身為清廷大臣的馮國璋能為其族人后代訂出“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這十個字,可以稱得上是很有政治遠見的,是積極進步的。馮國璋一生由一介書生而入武林,讀文史后再習軍事。在他所處那個時代,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戰(zhàn)爭,其中親自參與的就有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入侵進京等戰(zhàn)事;中國作為戰(zhàn)敗國,付出了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沉重代價。作為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中國一代知識分子,或是身為一名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軍事將領,馮國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銳的見解,屢屢向上司和清廷進言,并且一直身體力行地為“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這一宏愿而盡心盡力。
馮國璋當時已深切地感知,一個自詡為泱泱大國的國家,由于數(shù)百年來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國力早已衰敗不堪,遠遠落后于西方列強一大截了。他兩次東渡扶桑,從那個自明治維新以來變得強悍起來的國度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中國富強昌盛,再樹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進外國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
軼事典故
武昌起義爆發(fā)之后,袁世凱被啟用,派遣馮國璋南下鎮(zhèn)壓革命軍。眼看武漢三鎮(zhèn)指日可下,馮國璋志得意滿地對人說:“這一來,咱的黃馬褂算是穿上了,興許還來個世襲罔替呢!”就在他一門心思想當匡復社稷的中興之臣時,袁世凱突然一紙調(diào)令,把他從武漢前線調(diào)了回來。
馮國璋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政治方面卻是個榆木腦袋。他號稱是“北洋三杰”龍虎狗中的“狗”,還真有點忠犬護主的勁頭兒。在戰(zhàn)場上他只想著打勝仗,保住清王朝,根本沒領會東家袁世凱的政治意圖。出發(fā)前袁世凱給他下達的六字方針是“慢慢走,等等看”,可他到了武漢就一鼓作氣連下兩鎮(zhèn)。
11月17日,就在他又一次大敗黃興時,袁世凱卻把本來非他莫屬的“湖廣總督”一職授予了第二軍軍統(tǒng)段祺瑞。馮國璋在前線拼死拼活,官卻讓沒打過一仗的段祺瑞當了。馮國璋別說多窩火了?;氐奖本┖?,他來了個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馮國璋在去北京見袁世凱之后,馮國璋問:“外聞有總統(tǒng)要改帝制的傳說,不知確否?”袁
親屬成員
民國代總統(tǒng)馮國璋乃河北河間市西詩經(jīng)村人,1910年,馮國璋為《馮氏家譜》重修作了序言,并規(guī)定今后馮氏家庭以“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十字為排輩次序。
馮國璋曾孫輩本也該從“禁”字,但因政治氣候和社會環(huán)境所迫,只能違逆祖上的遺訓,以示與“反動家庭決裂”。所以到馮鞏這一輩孩子就不再以“禁”字排輩了。而到了馮鞏的下一代,則又接著“開”字的順序取名,馮鞏的兒子就叫作“馮開誠”。
后世紀念
馮國璋故居始建于1913年2月,1915年12月底竣工,占地近百畝,四合院式建筑,廳堂屋閣四百余間,耗白銀六十萬兩,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均明廊畫柱,高脊廣舍,并點綴“玻璃廳”等西式建筑。文化大革命中馮國璋故居部被改動、損毀。200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國璋國葬墓始建于1917年,三年建成。原南北長897米,東西長103米,共138.6畝。在這塊矩形的土地上,原來由南到北生長著蒼郁美麗的樹木,建有壯觀的碑、坊、亭、臺,具有封建帝王陵的氣勢,文革期間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