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許廣平
別名:景宋(筆名) 許公(魯迅對孫伏園說過)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番禺
出生日期:1898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1968年3月3日
職業(yè):《醒世周刊》主編
畢業(yè)院校: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
信仰:共產(chǎn)主義
主要成就:保存魯迅手稿,編輯完成《魯迅全集》
代表作品:《兩地書》《魯迅回憶錄》
兒子:周海嬰
籍貫:廣東澄海
人物生平
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廣東廣州的一個士大夫的家庭里。祖父曾任浙江巡撫,到父親時家道中落;母親是商人的女兒,能作詩詞。
1917年,入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
1918年,入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本科。
1919年,許廣平投身五四運動,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編輯,曾發(fā)表許多關于婦女問題的意見。
1921年,畢業(yè)于直隸女師,擔任了短時期的小學教師。
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1924年改稱“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
1925年3月,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教過她兩年書的老師魯迅寫信,得到魯迅當天就熱情地回信。從此,許廣平經(jīng)常給魯迅寫信,有時還登門謁見,向魯迅求教。在魯迅的教育和啟發(fā)下,她的思想不斷提高。她擔任了學生會總干事,成為學生運動的骨干,與劉和珍等攜手并肩戰(zhàn)斗,并寫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統(tǒng)治的檄文。當北洋
個人生活
許廣平是顯赫的近代廣州第一家族許拜庭的后人,家族中人才輩出,如反英軍入廣州城斗爭的功臣許祥光、有“許青天”之稱的許應镕、廉潔清官許應鏘、民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許崇灝、有"鐵血將軍"之稱的東征名將許濟、紅軍名將許卓、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等。
許廣平的祖父許應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兒子,曾經(jīng)做過浙江巡撫,是官居二品的封疆大吏,獲賜可在宮中騎馬,因此許家稱得起是當?shù)財?shù)一數(shù)二的大族。堂兄哥許崇智(許應鯤之孫,父許炳衡)是黃埔軍校創(chuàng)立人,粵軍總司令;另一位堂哥許崇清(和許廣平同祖父,其父許炳暐,許崇灝二哥)則為廣州前教育局長;許崇濟(和許廣平同祖父,許崇灝三哥)為粵軍第四師師長;許崇灝曾任孫中山行營參謀、建國粵軍參謀長、國民政府考試原秘書長,與堂兄許崇智并稱為“辛亥雙雄”;堂弟許卓(又名許崇耆,許應镕之孫,父許炳蔚)則是紅軍烈士;還是香港演員許紹雄的姑婆。
許廣平的父親許炳枟因系庶出
人物評價
許廣平生下來就叛逆成性。1949年之后,許廣平很少與許家人聯(lián)絡。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她那樣的出身隨時會帶來災禍。不過,許廣平對廣州故里很懷念,土改時期還曾回到過自己的舊居去看過一次。另外還有一次,許廣平路過廣州時,還特地到父母及祖父母的墳上看望。
就像那個時代的無數(shù)年輕人一樣,許廣平當初拼命掙脫家族的羈絆,要去尋找個人的自由和光明。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幾十年后,卻不承想,自認為是反方向的每一步,其實不過是在替家族書寫不同角度的歷史。(馮乃超評)
許廣平與魯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攜手,十年憂樂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來。許廣平的人生價值在魯迅的生命中得到了體現(xiàn);她叩開了魯迅的愛情之門,給予魯迅一個溫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魯迅事業(yè)的得力助手,又是魯迅精神最忠誠的繼承者和最熱忱的弘揚者。這一切源于許廣平的才華智慧,源于她與魯迅的志同道合,也源于她能自覺地將自己融入魯迅的事業(yè)中。(中國知網(wǎng))
后世紀念
許廣平故居位于廣州市北京路高第街內(nèi)許地(33號、34號),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兩層建筑,是廣州市為數(shù)不多的名人故居中唯一以婦女為代表的故居,199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故居是頗具嶺南特色的兩房合院,由許廣平的侄子及后代居住。許廣平屬許家的第七房,她的故居歷經(jīng)160多年,全是磚木式結構。
原來的大宅院被分隔成各家各戶。兩邊廳房外的四扇木雕門上的鏤刻、浮雕裝飾已色彩斑駁。小天井被三間違章搭建的廚房占領著。
因年久失修僅可隱約看到兩邊廳房外立的四扇色彩斑駁的木雕門,木結構的支撐大多已剝落殘裂。僅可從青磚大屋屋脊的垂獸裝飾隱約看出當年許氏家族的輝煌。
2011年9月27日下午,許廣平先生紀念碑暨周海嬰夫婦塑像落成儀式在上海福壽園隆重舉行。儀式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委會、上海市文廣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魯迅紀念館、上海魯迅文化發(fā)展中心聯(lián)合主辦,主辦單位的代表和許廣平、周海嬰家屬、生前好友等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