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dāng)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浙江省名人 > 杭州市名人 > 淳安縣名人 > 方臘簡介

    方臘

    (北宋末年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
    更新時間:2019-02-28 08:17

    方臘(?~1121年),北宋末年浙江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原籍歙縣(今安徽歙縣)。雇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方臘因不堪花石綱之?dāng)_,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在睦州幫源發(fā)動起義。自號“圣公”,年號“永樂”,設(shè)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quán)。周邊各地紛起響應(yīng),人數(shù)擴大到幾十萬,連續(xù)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qū)),東南震動。起義軍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nèi)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貫為宣撫使率軍十五萬鎮(zhèn)壓,起義軍戰(zhàn)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臘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今浙江淳安縣有郭沫若題字的方臘洞、方臘塑像等。杭州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不少方臘起義的傳說,留存著這些傳說的遺跡。

    目錄

    基本資料

    1

    本名:方臘

    別稱:方十三

    所處時代:宋徽宗宣和年間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睦州青溪縣

    出生時間:約1078年

    去世時間:1121年

    主要成就:發(fā)動民變,建立政權(quán)

    生平經(jīng)歷

    2

    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設(shè)“蘇杭應(yīng)奉局”,派眾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

    浙江青溪縣多產(chǎn)竹木漆,是應(yīng)奉局重點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剝削壓迫之苦,農(nóng)民無法求生。方臘對宋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懷有刻骨仇恨,遂趁百姓不滿之機,暗中把貧困失業(yè)的人組織起來。他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得到廣大農(nóng)民的擁護。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幫源起義。

    參見:方臘起義

    宣和二年(1120元)十月,方臘率眾起義,自稱圣公,建元永樂,設(shè)置官吏將帥,以頭巾區(qū)別等級,從紅巾往上分六等。義軍無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些隱秘難測的事互相煽動,燒房舍,掠金帛子女,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人們安于太平,不識兵革,聽到金鼓聲就束手聽命,不到十天就有數(shù)萬人參加義軍,在息坑打敗并殺死宋將蔡遵。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

    展開閱讀全文 ∨

    主要成就

    3

    七月,大旱,曬得地裂葉枯,遍地焦黃,稻谷顆粒不收。百姓用樹皮草根還填不飽肚子,官府卻連連上門討稅,把百姓從山地里來的幾顆雜糧,也搜括得干凈。百姓的肚皮餓得精癟,可糧食卻一車一車把縣里的糧庫裝滿滿。方臘出了張假告示,拿了這張告示,領(lǐng)著全村的窮人,到縣城里去。憑著假的告示和官印,方臘和百姓終于得到了救命的糧食。

    歷史評價

    4

    蔡東藩:“方臘、宋江,雖皆亡命之徒,而非貪官污吏之有以激之,則必不能為叛逆之舉。就令潛圖不軌,而附和無人,亦寧能孑身起事?蓋自來盜賊蜂起,未有不從官吏所致,苛征橫斂,民不聊生,則往往鋌而走險,嘯聚成群,大則揭竿,小則越貨,方臘、宋江,其已事也。惟方臘之為亂大,而宋江之為亂小,方臘之作惡多,而宋江之作惡少,本回分段敘述,于方臘無恕詞,于宋江猶有曲筆,而總意則歸咎于官吏。”

    家族成員

    5

    妻子:邵氏

    兒子:方書、方亳

    后世紀(jì)念

    6

    方臘洞,位于浙江省淳安縣葉家鄉(xiāng)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原名幫源洞,是北宋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方臘失敗后避難之所。洞口朝南偏西7度。進深(除去底部二室)總長22.1米,平均高度3米左右,寬度0.7米。從洞口至9米處最狹,僅0.36米。至22.1米處分為兩岔,往下垂直3米為第一室,長1.8米,寬0.9米。往南向下7.1米為第二室,長3.4米,寬2.3米。離洞口20米處豎有“方臘洞”一碑,是郭沫若于1964年題寫。

    方臘起義的幫(洞)源村,群山巍峨,山石崢嶸,洞源溪自西北流向東南。方臘洞朝南偏西7度,隔溪與百旗山、擂鼓臺等起義遺址遙遙相望,為了紀(jì)念歷史上這次農(nóng)民起義,當(dāng)?shù)厝罕妼驮炊锤拿麨椤胺脚D洞”。洞前石碑上“方臘洞”三字系郭沫若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