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楊立青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渠縣
出生日期:1942
逝世日期:2013.06.10
職業(yè):作曲家
畢業(yè)院校:聯邦德國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
人物簡介
楊立青,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出生于音樂世家,四川渠縣人。先后畢業(yè)于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1970年)、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碩士研究生,1980年)及聯邦德國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鋼琴碩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曾任職務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1996年4月-2000年11月)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2000年11月-2009年2月)
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客座教授(1990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駐校訪問教授(1995年)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暨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和對外聯絡委員會委員
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副會長
上海市文聯委員
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上海現代音樂學會會長
上海市第3屆學位委員會委員
上海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暨文化藝術分會會長
東亞細亞作曲家聯會副主席
新加坡國立音樂學院顧問及新加坡華樂團藝術咨詢團成員等
2013年6月10日15時20分,楊立青教授因罹患肺癌在上海逝世,享年71歲。
主要論著
楊立青多年來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及現代作曲技法、管弦樂配器技法的研究。論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管弦樂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現代主義音樂思潮簡述》等。
音樂作品
有聲樂套曲《唐詩四首》、《洛爾迦詩三首》、交響敘事曲《烏江恨》、管弦樂《憶》、《節(jié)日序曲》、交響舞劇《無字碑》(與陸培合作)、二胡與樂隊《悲歌》、《荒漠暮色》、電影《紅櫻桃》音樂、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樂團及聯邦德國漢諾威新音樂團,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德國)匈牙利愛樂交響樂團,挪威斯特萬格交響樂團、墨西哥國家交響樂團、日本名古屋交響樂團,神奈川愛樂交響樂團,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韓國漢城愛樂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在內的中外音樂表演團體多次公演于國內,港,臺地區(qū)及美,英,法,德,奧,挪威,墨西哥、日,韓,新加坡等國,入選漢諾威新音樂節(jié)(德國),里昂現代音樂節(jié)(法國),阿斯派克特現代音樂節(jié)(奧地利),亞洲藝術節(jié)(香港),亞洲現代音樂節(jié)(日本橫濱)等重要國際音樂節(jié),并獲中國唱片獎作曲比
擔任評委
曾擔任多屆亞洲音樂節(jié)、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jié)、臺灣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比賽(1999)、臺灣文建會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比賽(2002)、首屆及第二屆上海國際青年鋼琴比賽(2001及2003)、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2002)、第二屆國際-E-鋼琴比賽(美國,2004)等重大賽事國際評委會委員。曾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
人物傳記
其傳略已被收入《中華人物大典》、《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新中國留學歸國學人大辭典》及英國新版《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的《世界名人錄》、《二十世紀杰出人士》、《二十世紀杰出音樂家2000人》,《國際音樂名人錄》及美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的《國際杰出學者》等辭書。
人物觀點
看待當代音樂民族化
用我今天的觀點來看,民族風格的認識,倘若某部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或“地方色彩”,固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們必須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個性,對于作曲家來說要更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遠遠不夠的。我記得里蓋蒂曾說過,“莫索爾斯基、亞納切克、艾夫斯之所以偉大,并不僅因為他們是俄國的、捷克的,或美國的作曲家,而首先因為他們是莫索爾斯基、亞納切克和艾夫斯”。我覺得,任何“民族風格”都是歷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地理、語言、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都是處于變化之中,風格的確立是相對的,風格的游離倒是絕對的。比如說,我們總不能因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時代的上海,生活風俗和語言習慣都遠遠不同于剛開埠時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責當代上海人丟失了他們的“傳統(tǒng)”與“風格”。
作為一個現代作曲家,要真實地反映、表達他對自己躋身于其中的時代。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
論文
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歡迎詞(楊立青)
摘要: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來自全國各地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深秋季節(jié)迎來各位貴賓,尤其在迎接改革開放30周年和上海音樂學院建院81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我們在上海音樂學院共襄盛舉,探討音樂美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問題。在此,我謹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對各位遠道而來的與會代表和嘉賓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聯邦德國當代音樂鳥瞰(斯德凡·弗里克[德]楊立青[譯])
摘要:當代音樂的多樣性與概況與世界各國相比,聯邦德國當代音樂的基礎條件就其多樣性而言是獨一無二的。僅拿德語中相關的術語來說,與近一百年來的“嚴肅”音樂及其演出、出版相關聯的同義詞的數量就特別巨大,它可以使人對當今德國在審美上的寬泛范圍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比如說:當代音樂、20或21世紀音樂、現代音樂、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當今的音樂、熱門話題音樂(topicaloracutemusic)
音樂作品目錄
創(chuàng)作時間
作品名稱/委約
體裁及編制
詳情
1962-64年
《山西民歌鋼琴曲九首》
鋼琴獨奏
唐瑾2012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63-64年
《前奏曲-水車》
獨奏/鋼琴
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樂譜
1963-64年
《前奏曲-悼念》
獨奏/鋼琴
樂譜遺失
1963-64年
《走西口》變奏曲
獨奏/鋼琴
樂譜遺失
1963-64年
《小奏鳴曲》
獨奏/鋼琴
楊鳴,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9-70年
《白毛女》
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與鋼琴版
閻泰山(小提琴)、楊立青(鋼琴)1970年5月首演于沈陽音樂學院
1973年
《新苗》
舞劇音樂/管弦樂隊
沈陽音樂學院管弦樂隊1973年首演于沈陽
1973年
《節(jié)日之夜》
舞劇音樂/管弦樂隊
沈陽音樂學院管弦樂隊1973年首演于沈陽
1975年
《杜鵑山》
鋼琴伴唱/女高音、男中音、打擊樂與鋼琴
宮香云(女高音)、楊立青(鋼琴)等1975年首演于沈陽
1975年
《出?!罚ㄅc徐占海合作)
鋼琴協奏曲/鋼琴與民族管弦樂隊
楊立青(鋼琴)19
理論著作目錄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一)”,《音樂藝術》,1986年02期。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二)”,《音樂藝術》,1986年03期。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三)”,《音樂藝術》,1986年04期。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四)”,《音樂藝術》,1987年01期。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五a)”,《音樂藝術》,1987年02期。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五-六)”,《音樂藝術》,1987年03期。
“歷史悲劇的真實寫照——朱踐耳新作《第一交響曲》評介”,《人民音樂》,1986年第8期。
“談朱踐耳《第一交響曲》創(chuàng)作技法”,《音樂研究》,1987年第1期?!懂敶鷼W洲音樂中的“新浪漫主義”與回歸傾向》,《福建音樂》1987年第2、3、4期(總第76、77、78期)連載。
“由‘補課’說開去”,《人民音樂》,1987年08期。
“現代音樂記譜法的沿革及其分類問題”,《
離世信息
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楊立青教授,因病醫(yī)治無效,2013年6月10日下午在滬離世,享年71歲。楊立青在作曲、音樂理論、音樂教育、鋼琴演奏等領域均有所長,尤其在引導和推動中國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研究和介紹西方現代音樂動態(tài)、向國際音樂界傳播中國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楊立青在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8年多時間里,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院發(fā)展的管理和建設之中,使這所中國歷史最長的高等音樂學府人才輩出、成果紛涌。他擔任各類音樂比賽、作品征集及上海之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等音樂活動的評委會主席和藝委會成員,為音樂作品、人才的脫穎而出和上海的文化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還因出色完成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文藝晚會第二幕《江河情緣》的創(chuàng)作配樂,獲得一致好評。
楊立青病逝的噩耗傳出,音樂界人士紛紛表達悲傷沉痛之情。兩年前曾由楊立青擔任鋼琴伴奏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中國現代歌曲獨唱音樂會的青年歌唱家沈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