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劉哲
國籍:中國
民族:滿族
出生地:吉林永吉(今吉林省九臺)
出生日期:1880
逝世日期:1954
職業(yè):官員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副院長
個人簡介
劉哲,字敬輿,吉林永吉(今吉林省九臺)人。其家族系打牲烏拉衙門下人丁,滿族正白旗,祖先系順治十一年由廂紅旗抬入正白旗,家族至今在九臺仍有很大的影響力,劉哲早年宦游外地,先在北京政府任民國教育總長后遷往南京政府任監(jiān)察院副院長,其兄劉耀也離鄉(xiāng)遷吉林經(jīng)商,劉哲在外面為官做事與故鄉(xiāng)聯(lián)系甚少。他自幼聰穎,品格端莊,行為穩(wěn)健,頗知禮儀。他在鄉(xiāng)村學校從啟蒙教育時起,從來不與同學和村里孩子吵架,見到尊長也是彬彬有禮,說話無半句粗俗之言。他在家時,有時見父兄對扛年作月的工夫匠有些苛刻,便告訴自己的父兄說道“為人不易,不要那樣對待比自己貧苦之人,人都是三貧三富過到老,說不定人在啥時遇到啥樣情況,當有擔待才是?!闭驗檫@樣,他受到了鄉(xiāng)村親友、鄰居和長工們的喜歡,都說他仁義,將來能有出息。劉哲做事認真,做啥象啥,從不敷衍了事。他讀書極勤懇,很努力,成績循序漸進,在班級諸生中總是名列前茅。他對自己要求也極嚴格,自己又
生平經(jīng)歷
1900年11月,考入北京大學師范科、后轉(zhuǎn)入北京大學文科學習,26歲時畢業(yè)。北京大學畢業(yè)后,他曾去日本作過短時期的留學生,不久便歸國了。1907年劉哲由日本歸國后,先任吉林政法專門學校校長。1915年取締法政學校后,任吉林督軍署顧問。由于他的名望較高,為人厚重,先后當選為吉林省第二屆、第三屆參議院議員,不久又當選為吉林省參議院議長。后任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參議院議員、大總統(tǒng)府顧問。1921年底隨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九國會議。1924年,他應張作霖之邀請,赴沈陽出任東三省財政巡閱使兼帥府一等秘書官,后來又出任東北政府教育總長。1924年1O月11日被選為中東鐵路理事會理事。在此期間,他與張任霖交往甚密。作為一名文人秀士,能夠與一個綠林出身的草頭王結(jié)交,實在是一件令人稱奇的事情。這點,除他倆都是東北故土之人一說而外,再未找出其他原因。由于他結(jié)識了張作霖,張作霖在當時諸軍閥中是一個最有實力
其它信息
劉哲也是造詣很深的詩人和書法家。1926年哈爾濱興建的"霽虹橋"的橋名,就是出于他的手筆。“霽虹"是引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用"霽虹"定名為"霽虹橋"。成多祿出版的行書字帖,就是劉哲作的序,此篇序文在吉林文壇中被譽為杰作。1928年由其侄子劉毅之居住的寶山屯劉哲的故居,重修門樓時,永吉縣政府贈送匾額,劉毅之請閻魁書寫門對,送吉林制作時,正好劉哲回吉林,認為聯(lián)語中有一字不當,劉哲改動后便自己另寫。待到掛匾宴請賓客時,劉毅之接閻魁赴宴,見門對被劉哲改寫,便怒不入門,經(jīng)親友勸解,后來劉哲又修書道歉,才算了事。兩位書法家紛爭的故事,在街頭巷尾曾傳議一時。閻魁曾評價劉哲摹張猛龍的隸書很成功,不可多得。光復后南京市面的商業(yè)匾額,多是于右任、居正、劉哲所題寫。南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