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潘天壽
別名:名天授、字大頤,號雷婆頭峰壽者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寧海
出生日期:1897-3-14
逝世日期:1971-9-5
職業(yè):畫家、教授、教育家
畢業(yè)院校: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主要成就:花鳥、山水、指畫 中國畫教學
代表作品:《雁蕩山花》、《露氣》《中國繪畫史》《聽天閣詩存》等
人物生平
1897年,生于浙江寧??h冠莊村。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讀書。文章日課之外,喜歡寫字,熱心于臨摹《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插圖。
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
1920年春,參加浙一師進步學潮。夏,畢業(yè),回寧海下正學高小教書。工作之余刻苦自習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為趙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鴉》、《晚山疏鐘》。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結識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吳茀之、朱屺瞻,畫風向吳昌碩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揮灑向深邃蘊藉發(fā)展。作《秋華濕露》等。改"天授"為"天壽"。
1924年,任上海美專教授,著手編著《中國繪畫史》。
1926年7月,所編《中國繪畫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8年初春,應邀擔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自此一
藝術主張
西歐與東方的地域不同,人種膚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氣、風俗習慣都不同,西洋人說自然界沒有墨色,但中國畫卻利用墨色來表現(xiàn)對象,中國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來表現(xiàn)的;吳昌碩常常用墨色和紅色畫牡丹,充分發(fā)揮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變化非常復雜,對比強烈,達到淋漓盡致的程度。
齊白石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特點。墨為五色之主,然須以白配之,則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畫事以筆取氣,以墨取韻,以焦、積、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陽已知之矣。用墨難于枯、焦、潤、濕之變,須枯焦而能華滋,潤濕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訣。墨非水不醒,筆非運不透,醒則清而有神,運則化而無滯,二者不能偏廢。色易艷麗,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濟用色之難。水墨畫,能濃淡得體,黑白相用,干濕相成,而百彩駢臻,雖無色,勝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
人物評價
人民網(wǎng)評:"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個洋溢著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個勃發(fā)著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后者以刻意經(jīng)營為工。他一生的奮斗,正與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起伏沖擊同時,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fā)展,但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tǒng)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鑒。他在風格上和吳、齊、黃的差異,并無超出傳統(tǒng)材料工具、表現(xiàn)方式和審美趣味這個統(tǒng)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tǒng)審美范疇,沒有由借鑒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tǒng)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xiàn)代的最后一位大師。"
鳳凰網(wǎng)評:“潘天壽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引人入勝。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
后世紀念
潘天壽紀念館坐落于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杭州南山路景云村一號,這里原是潘天壽先生晚年居所,1981年經(jīng)文化部批準設立紀念館并對外開放,1991年在原有故居基礎上擴建現(xiàn)代化新館。
故居樓迎面正間是潘天壽先生的畫室,陳列著先生生前用過的畫桌、畫具及文史畫類的書籍。與畫室相通的起居室、臥室,陳列著先生生平活動照片和實物資料供參觀者瞻仰、研究。陳列樓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潘天壽美術館位于浙江寧海潘天壽藝術中心。
潘天壽藝術中心分綜合展廳、書畫藝術工作室、寧海歷史名人人物畫陳列館、書畫藝術培訓基地、中國美院造型基礎部學生陳列廳五個區(qū)塊,承辦了潘天壽設計藝術獎全國文具大賽等活動,舉辦了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作品特展,寧海館藏潘天壽作品展,潘公凱暨勵國儀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覽。
潘天壽美術館揭牌后,將與潘天壽藝術中心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等地區(qū)美術館的合作與交流,繼續(xù)發(fā)揮美術館展覽、展示、典藏等功能。
作品價值
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賣大觀-中國書畫珍品拍賣會上,潘天壽的代表作《鷹石山花圖》從6800萬起拍,經(jīng)過數(shù)十輪競拍,最終拍出2.43億元,被神秘買家電話買走。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60年代,約23.3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