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譚延闿
別名:字組庵、祖安,號無畏、切齋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880年
逝世日期:1930年9月22日
職業(yè):政治家、書法家、組庵湘菜創(chuàng)始人、詩人
主要成就:參與護國運動;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 組庵湘菜創(chuàng)始人
代表作品:《組庵詩集》、《慈衛(wèi)室詩草》
葬處:南京鐘山中山陵旁
綽號:譚三槍、翰林將軍
人物生平
其父譚鐘麟。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碑錄索引》卷下,譚鐘麟考中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另據(jù)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七,譚鐘麟,字云覲,號云卿,湖南茶陵人。散館授編修。官至兩廣總督,謚文勤。譚延闿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guī)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學制義文學,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時年事已高,譚延闿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時,繼續(xù)跟從各地名師學習時文等。1904年,譚延闿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延闿幼承家學,天資聰穎,少年臨池,頗有筆力,翁同龢見而愛之,嘗語譚父曰:“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后果如其言。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府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三十年中進士,入翰林,旋授編修
書法成就
譚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wěn)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tài),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書功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鋒于紙能藏鋒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后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譚的書風幾經(jīng)變化,弱冠時學趙松雪、劉石庵,繼而師法魯公行楷尺牘,兼學東武(楊肇),松禪(翁同龢),30歲專習顏書,參以錢南園筆法,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譚在上海養(yǎng)病,其間就臨了203通。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畫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于紙。其結(jié)構(gòu)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于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他寫顏字主張“上不讓下”,“左不讓右”。譚氏學魯公書之外
人物作品
譚延闿在末歲致力章草,訪求石刻舊拓,想豐富書法的變化,力求尋找自己書法的表現(xiàn)語言,可惜天不假年,譚51歲病逝。譚延闿雖然未到人書俱老之境,然其法度俱存,為后世學書者所步趨。譚曾有《讱庵詩稿》、《組庵詩集》、《非翁詩稿》、《慈衛(wèi)室詩草》,皆手稿影印。得者,讀其詩亦可賞其書。有《中國歷代書風系列·譚延闿書風》印行,堪稱大家。
人物軼事
蔣介石和宋美齡能夠結(jié)婚,譚延闿是主要功臣。譚延闿的母親是丫環(huán)納妾,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1916年,譚延闿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時,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動蕩。此時離湘,湘督“寶座”有得而復失的可能,但他聞訊后,當即趕往上海寓所奔喪。第二年,譚延闿扶靈迎葬長沙,暫停柩荷花池。譚宅位于譚姓族祠的后進,靈柩出殯必須經(jīng)過族祠出門。按照族規(guī),妾死后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因此,族人力勸譚延闿不要壞了族規(guī),從族祠側(cè)門抬出,有的還擋在大門口,譚延闿目見此狀,怒不可遏,一氣之下仰臥棺蓋上,命扛夫起靈。靈柩抬到族祠大門口時,他大喝:“我譚延闿已死,抬我出殯!”族人見狀,頓時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只好讓路,讓扛夫抬棺從族祠大門出殯。由于母親的遭遇,譚對封建習俗頗不滿,誓不納妾。譚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臨終前囑咐譚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將幾個子女帶好,譚對夫人的遺囑頗能信守。
組庵湘菜
譚延闿還有一個特別嗜好,即美食。他是真正的美食大家。提到湖南菜,就得提到組庵湘菜。當年凡是從民國過來的湖南廚師,沒有不知道組庵湘菜的,上了年紀的湖南食客對于組庵湘菜更是津津樂道,稱其為“組庵湘菜”。譚延闿因其頗“好吃”,亦精擅食法。
組庵湘菜是由譚延闿及其家廚所創(chuàng)立,組庵湘菜以“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制技藝精湛、味道調(diào)和精準”的美食理念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被稱為“湘菜之源”,譚延闿及其家廚所創(chuàng)立的享有盛名之“組庵湘菜”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譚延闿自號組庵,被稱作“民國第一吃家”。譚延闿的父親就是一個吃家,這種機緣,造就了譚延闿在美食上的造詣,特別是對湘菜發(fā)展的巨大創(chuàng)新和推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譚延闿,就不會有現(xiàn)在湘菜的面貌。直到今日,“組庵湘菜”還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組成部分。
譚延闿父親任兩廣總督時,家廚以粵廚為主,大部分來自潮州。潮州以前是粵菜的一部分,后來
后世回憶
口述:尹烈承(55歲,茶陵縣檔案史志局副主任)
譚延闿,字組庵,譚延闿是茶陵高隴人,是譚鐘麟(1822年-1905年,咸豐六年進士)的兒子。他沒生在茶陵,他出生的時候,譚鐘麟是浙江巡撫,因此出生在杭州。他媽媽李氏本來是個丫鬟,生了譚延闿后,譚鐘麟就收她做小老婆。
譚鐘麟是在茶陵生的。譚延闿的爺爺譚之恒是國子監(jiān)生,在湘潭一帶教私塾,他這個人喜歡結(jié)交朋友,有幾個錢都散了。譚鐘麟30幾歲考上進士,一開始是在翰林院。40多歲才到外面做官。他官運好,基本上是平步青云。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他是陜甘總督,給左宗棠搞后勤,供應糧草。收復新疆,他也有份功勞。新疆收復后,設(shè)立巡撫,譚鐘麟每年把甘肅糧餉的三分之二給了新疆。
陜甘總督后,譚鐘麟又當了吏部尚書,閩浙總督,兩廣總督。從兩廣總督這個位置退下來后,他們一家住在長沙,譚鐘麟早就在長沙買了房。
譚延闿是譚鐘麟的第三個兒子。譚鐘麟很重視幾個兒子的教育,到處請名師。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