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郭世英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
出生地:重慶
出生日期:1942年
逝世日期:1968年
職業(yè):學生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
性別:男
人物生平
郭世英的中學時代是在北京有名的干部子弟學校101中度過的。在中學里他一直是班上的三好學生,模范共青團員,還被譽為高干子女的表率。那時,郭世英不僅成績優(yōu)秀,還是一個體育愛好者,是學校足球隊的名將。
郭世英在101中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外交學院,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在這所政治性很強的學校里讀下去,而于1962年轉入北京大學攻讀哲學。
郭世英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聰明過人,又具有強烈的求知欲,那厚厚的一本《古文觀止》,他只要默默地讀上幾遍,就能將全書的古文背誦下來。1962年,郭世英剛入北大哲學系,他的父親郭沫若正應國家青年藝術劇院之約趕寫劇本《鄭成功》,這時郭世英常在一旁翻閱父親所用書籍和有關資料,還自己動手也寫一本《鄭成功》的劇本,并且在父親之前脫稿。當青年藝術劇院派人來郭老家催稿時,郭沫若先生還未完稿,于是郭沫若就對來人說:“我的劇本還未脫稿,那么你們就先把我兒子世英寫的《鄭成功》的劇本拿去看看
個人生活
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最早涉及郭世英的文字,是陳明遠提供的郭沫若1960年11月18日致他的信:“您跟世英、民英的通信,他們兩人拿給我看了。近年以來,你們交了好朋友,推心置腹,相互切磋學問,探討文藝與哲理的問題,我很欣慰……但是世英提出要整理你們的通信,搞出一本《新三葉集》送去公開出版,我覺得沒有必要?!边@封信,不但透露出世英和民英(主要是世英)的思想情趣,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了解郭沫若當年心境的有意味的材料?!度~集》是五四時期郭沫若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集。才華橫溢的郭世英對于父親當年性情真率,汪洋恣肆的文字及其文學上的實績,無疑有著極大的向往。不到20歲的他,要弄出一部《新三葉集》。飽經滄桑的郭沫若對此事的反應頗為復雜,作為過來人,他完全理解青年的渴求,但他強調:“現(xiàn)在早已不是五四時期”,“尚未成熟的東西,萬不可冒失地拿出去發(fā)表?!?/p>
郭世英在讀了父親五四時期的文論和詩歌之后,對父親后來特別是建國以來的
人物軼事
1963年六七月間,大學一年級生郭世英下放河南西華農場勞動——這是一種尚有若干人身自由的改造,顯然是照顧到郭沫若的聲望才從輕發(fā)落。張鶴慈、孫經武、葉蓉青三人則以“反動學生”定罪判刑。這個案子驚動了中央高層,一是X詩社的成員多是高校學生,二是成員的家庭出身多是高級知識分子,甚至有軍隊的高級干部。X詩社成員中的張鶴慈是北大教授張宗炳的兒子,而張宗炳則是著名學者張東蓀的長子。毛澤東在北京市委報送的一份反映北京市高等學校三反情況的簡報中提及張東蓀,稱之為“那樣個別的人”,并與“嚴重的敵特分子”相提并論。對于郭沫若來說,自己的兒子與張東蓀的孫子搞到一起并且是這樣一個結局,使他平添了一分憂讒畏譏的郁悒。郭沫若還在登上文壇之初的1920年9月,就與時任《時事新報》主筆的張東蓀有過通信關系。郭沫若后來翻譯歌德的《浮士德》,也端賴張東蓀的促成。雖然為郭沫若《女神》時期的火山噴發(fā)提供陣地的是宗白華,但因著《學燈
人物事跡
●1962年9月,郭世英、周國平、曹天予進入北大哲學系就讀,相繼成為朋友。
●1962年10月下旬,于立群接到北大黨委反映,說郭世英和反革命分子曹天予來往密切,限制其交往。曹天予在郭世英要求下,給郭沫若寫了一封長信,商榷史學問題。郭沫若回信。
●1963年2月,郭世英和張鶴慈、孫經武等人結成X小組,周國平、曹天予沒有參加。曹天予出席了×的成立會議,提出不成立有形組織、不出版有形刊物、不制定成文綱領、訂立保密規(guī)則等建議,均被采納。
●1963年5月上旬,X小組事發(fā),5月7日,曹天予去了郭沫若家,5月8日接受北大黨委調查。
●1963年6月,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此事,周國平接受海淀區(qū)公安局調查,如實交代了他所知道的x的情況。最后的判決是,張鶴慈、孫經武各勞動教養(yǎng)二年,郭世英受到寬大,按照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以自愿的名義到河南一家農場勞動一年。期滿后,在他自己要求下,又延長了一年。
●1964年,北大批判“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