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龔育之
國籍:中國
出生地:湖南湘潭
出生日期:1929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2007年6月12日
職業(yè):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畢業(yè)院校:清華大學化學系
信仰:共產(chǎn)主義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奠基人之一 獲首屆“反偽科學突出貢獻獎”
代表作品:《科學·哲學·社會》,《龔育之文存》,《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等
原籍:湖南長沙
人物生平
1948年9月,龔育之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同年11月加入黨領導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lián)盟,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新中國成立后,他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曾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黨支部委員和副書記。
1952年9月至1966年6月,龔育之同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工作,主要研究黨的科技政策及其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調(diào)查研究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他是我國著名的自然辯證法專家。
1956年起,他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組,先后兼任學術秘書、副組長,參與制定自然辯證法十二年研究規(guī)劃草案,參與創(chuàng)辦和編輯《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雜志。他撰寫了若干有分量的學術文章,出版了國內(nèi)第一部自然辯證法研究文集《關于自然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幾個問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60年代初,他作為導師之一,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招收和指導自然辯證法專業(yè)研究生。他為我國自然辯證法學科和自然辯證法事業(yè)
主要作品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科學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實踐與政策的研究。在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的主要著作有:《關于自然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幾個問題》(1961年第一版、1978年增訂版)、《科學·哲學·社會》(1987年)、《自然辯證法在中國》(1996年)、《龔育之文存》(三卷,2000年)、《科學的力量》(2001年,合著)。
家族情況
父親:龔飲冰,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原副部長。
兒子:龔克,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校長。
人物逝世
2007年6月12日,龔育之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2007年6月21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別室舉行送別儀式。
龔育之病重期間和逝世后,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王兆國、回良玉、劉云山、吳儀、張立昌、張德江、周永康、賀國強、曹剛川、曾培炎、王剛、萬里、喬石、朱镕基、李瑞環(huán)、宋平、劉華清、尉健行、李嵐清、何勇、丁石孫、盛華仁、路甬祥、韓啟德、唐家璇、華建敏、陳至立、劉延東、徐匡迪和張勁夫、丁關根、王漢斌、彭佩云、周光召、陳錦華、鄧力群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人物評價
龔育之同志自青少年時代即崇尚科學和民主,向往知識和進步,具有濃厚的求知欲望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入黨后,他把追求科學和追求革命統(tǒng)一起來,走上了一條科學和革命相結(jié)合的人生道路。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中,他形成了自己一以貫之的理論風格和治學特點。他始終從黨的事業(yè)大局出發(fā),將理論、政策和歷史的研究同黨、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和興旺相聯(lián)系;他以開闊的視野和時代的高度,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研究,追求和堅持真理,獨立思考,殫精竭慮;他善于發(fā)掘和提出具有價值的新材料和新觀點,在國內(nèi)外理論界、學術界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他才華出眾,博學多識,既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底蘊,又有社會科學的理論功底,努力促進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交融;他治學嚴謹,思維縝密,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分析問題,提出見解,做到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材料與觀點相統(tǒng)一,文章有質(zhì)有文,敘事條分縷析,說理娓娓道來。他的道德文章廣為人贊,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理論大家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