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童慶炳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福建連城
出生日期:1936年
逝世日期:2015-06-14
畢業(yè)院校: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主要成就: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著名文藝理論家
人物生平
1936年,出生在連城縣一個清貧的農家。
1953年,畢業(yè)于連城第一中學初中,同年考入龍巖師范學校范卓婭班就讀。他不僅是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干部,而且從師范時代起,便喜歡讀書、研究和寫作。
1955年,畢業(yè)于福建龍巖師范學校,保送考大學。
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并一直留校任教至今,歷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8-1983年,曾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兼副書記;
1985-1995年,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團委書記。
1988年秋,北師大研究生院與魯迅文學院合辦首屆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生班,童慶炳和何鎮(zhèn)邦被任命為總導師。他同時也教授莫言、劉震云、余華、畢淑敏、遲子建、徐星、肖亦農、白冰等人的“創(chuàng)作美學”課程。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文壇“教父”。
他曾先后出國講學多次。早些年任越南國立河內師范大學外語系專家、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客座教授,近些年又為韓國
學術兼職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顧問;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中國作協(xié)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
越南國立河內師范大學外語系教授(1963年-1965年);
阿爾巴尼亞國立地拉那大學客座教授(1967年-1970年);
韓國高麗大學校中文系客員教授(1995年3月-1996年2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研究員(2000年起);
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兼職教授(2010年起);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常委。
創(chuàng)作風格
縱觀童慶炳的小說,內容深刻,主題昂揚,人物生動,讀來給人以教益,給人們啟迪。小說中多含古今詩詞、諺語、格言,似乎信手拈來,娓娓而敘,自然、流暢而不露刀斧雕琢痕跡,頗有行云流水之狀。作品所涉及的古今中外的有關知識,極其豐富,并且多是鮮為人知的,根據(jù)行文的需要納入文章的內容。因而顯得具體充實,飽滿豐盈,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深為讀者所喜愛。創(chuàng)造而形成這一特色,又談何容易,非得廣泛的閱讀基礎和深厚的生活閱歷,以及長期潛心研究學問不可。而作為一位教授的他,正是具備了這些創(chuàng)作上的優(yōu)越條件。一如作者的其他文章,這兩部小說也保持了童慶炳的學者型文章的獨特風格。
人物成就
他精通俄語、英語、中國古典文學、外國文學,對曹雪芹及其著作的研究也卓有成就,始終是一位在立身、為人、著述、學問諸方面都受人敬重的學者。紅學家劉夢溪在《紅學三十年》中肯定了他的畢業(yè)論文對高鶚續(xù)寫《紅樓夢》后四十回功過評價的貢獻。
在北師大執(zhí)教40年當中,童慶炳在國內外報刊上發(fā)表大量作品。粉碎“四人幫”之后,他的佳作尤多。作為文學教授,他立足本鄉(xiāng)本土,熱切希望福建文化繁榮發(fā)展,像當年的嚴復、林紓抑或稍后的冰心時代,躍居全國之首。
童慶炳教授長期致力于文藝理論研究。先后招收博士生10屆共33人,已畢業(yè)并獲博士學位的10屆共32人。仍然每年以超過5人的速度培養(yǎng)博士生。
1982年第五期《文藝報》發(fā)表了他題為《評袁康、曉文的“一部違反真實的影片”》一文,對指向《天云山傳奇》的錯誤批評,首先提出了理直氣壯、精辟獨到的反批評,此文已收入《新華文摘》。
1982年第四期《新文學論叢》,他又發(fā)表了二萬余字的著名論文《
桃李滿天下
童慶炳桃李滿天下。國內文藝理論界的知名學者,包括陶東風、王一川、羅鋼、李春青、蔣原倫、周小儀等,都曾受教于童慶炳。隨著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外界也逐漸了解到,作家莫言、余華、畢淑敏、遲子建、劉震云等,也都曾經是童慶炳的學生。
人物評價
童慶炳是一位嚴肅認真的學者,幾十年來取得很大學術成就,培養(yǎng)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諾貝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評價)
童慶炳既寬容,又嚴格?!霸谒枷肷蠈捜?,他可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但在學風上要求嚴格。(著名學者余華評價)
人物紀念
北師大文學院在童先生的家里設置了靈堂,告別儀式暫定周四(2015年6月18日)。
2015年6月18日,童慶炳的追悼會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曾經師從童慶炳的知名作家莫言、余華等人到場,表達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