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馮鏗
別名:占春、嶺梅,原名馮梅嶺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潮州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31年2月7日
職業(yè):作家、共產(chǎn)主義革命家
畢業(yè)院校:汕頭左聯(lián)中學
信仰:中國共產(chǎn)黨
代表作品:《破壞和建設》《婦女運動的我見》
原籍:浙江杭州
人物生平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十日,馮鏗出生于廣東潮州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
民國十五年(1926年),畢業(yè)于汕頭左聯(lián)中學,在鄉(xiāng)間小學任教。
民國十六年(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她女扮男裝匿居汕頭郊區(qū)一農(nóng)會會員家里。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當小學教員期間,接觸社會,了解民情,逐步懂得民眾是革命力量的源泉。1928年在鄉(xiāng)村匿居期間寫的中篇小說《重新起來》《最后的出路》。
民國十八年(1929年)5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利用探討文藝的機會,幫助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3月,她代表左聯(lián)出席在上海秘密舉行的全國蘇維埃區(qū)域代表會議。6月后,積極參與籌備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工作。她是職業(yè)的革命者,業(yè)余作家。一生以創(chuàng)作小說為主,也寫詩、散文和獨幕劇。
民國廿十年(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飯店與柔石、胡也頻、李求實、白莽等人參加黨的會議時不幸
軼事典故
童年生活
馮鏗的父母、兄姐都是從事教師職業(yè)的知識分子。馮鏗自小酷愛文學,8歲就開始閱讀《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等古典小說,15歲時就開始發(fā)表作品。以后,伴隨著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和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實踐,勤敏聰慧、性格倔強的馮鏗,文學創(chuàng)作一發(fā)而不可收。她在文學的百花園里耕耘不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被現(xiàn)代文學界譽為“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求學生涯
馮鏗在友聯(lián)中學高中部讀書期間,正值國民革命在廣東興起,當時潮汕地區(qū)是廣東乃至全國國民革命的中心之一。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矛頭所向就是盤踞東江、潮汕一帶的反動軍閥陳炯明。在這么一個風起云涌的年代,馮鏗這個年僅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便以筆桿子當作戰(zhàn)斗武器對準反動勢力。她認為文學可以為革命助威吶喊,可以點燃人民心中的火焰。在此期間,馮鏗發(fā)表了《國慶日的紀念》、《破壞與建設》、《學生高尚的人格》等近10篇以文學為題材反映她對
人物評價
中新網(wǎng):馮鏗,早凋的才女。
谷玥:馮鏗,最有希望的女作家。
左聯(lián):馮鏗是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現(xiàn)代文學界:馮鏗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魯迅: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魯迅:我對于她終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點羅曼蒂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來要做大部的小說,是發(fā)源于她的主張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許是柔石先前的斬釘截鐵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實是偷懶的主張的傷疤,所以不自覺地遷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實也并不比我所怕見的神經(jīng)過敏而自尊的文學青年高明。
史沫特萊:新進的稀少的婦女作家。
斯諾:被殺害的六人中,有一位是有才能的女小說家。
個人著作
《重新起來》(作品集)1986,花城
《晨光》(作品集)柔石、馮鏗遺稿,魯博編,1986,書目文獻
《小阿強》和《紅的日記》,
后世紀念
《為了忘卻的記念》
魯迅在馮鏗遇害后所做的紀念發(fā)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