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1.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山東省名人 > 威海市名人 > 榮成市名人 > 張政烺簡介

      張政烺

      更新時間:2019-03-04 18:48

      張政烺是我國著名的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專家,在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已故楊向奎先生曾對聽他講課的研究生說:“在中國,聽過張政烺先生的古文獻課,別人的文獻課就不必聽了。”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張政烺

      別名:字苑峰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省榮成市

      出生日期:1912年4月

      逝世日期:2005年

      職業(yè):歷史學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任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

      代表作品:《張政烺文史論集》

      傳略

      2

      張政烺六歲開始上學,小學畢業(yè)后隨族伯張俊采(瑞三)讀過三年私塾,兼學篆書,凡讀過的書均能逐篇背誦。這樣,在他幼小時,不僅萌發(fā)了對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濃厚興趣,而且養(yǎng)成了酷愛讀書的習慣。這是他一生博覽群書、廣泛探求知識的基礎。

      張政烺先生年方十四歲就離鄉(xiāng)到青島禮賢中學讀書(舊日制四年),十八歲入北京弘達中學讀高中。1932年,他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張先生在北京大學這幾年,知識面廣,在刊物上發(fā)表了幾篇學術(shù)論文,頗受師長們的青睞?!东C碣考釋初稿》是張先生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學術(shù)論文。石鼓文是傳世的中國最古的碑碣,自唐代發(fā)現(xiàn)后,千余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張先生所作的考釋,郭沫若同志曾摘抄于《石鼓文研究》的書眉。《平陵陳得立事歲陶考證》,也是一篇頗有影響的學術(shù)論文。先秦陶器文字,自清末發(fā)現(xiàn)后的半個世紀中有關(guān)學者只注意考釋其文字,而張先生的這篇文章,開拓了用陶文結(jié)合銅器銘文來考證歷史的途徑。

      1936年,張

      展開閱讀全文 ∨

      論著目錄

      3

      《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jīng)傳校讀》,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張政烺論易叢稿》,李零等整理,中華書局,2010年12月。

      《張政烺批注〈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朱鳳瀚等整理,中華書局,2011年3月。

      張政烺文集:第一卷《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第二卷《文史叢考》、第三卷《論易叢稿》、第四卷《古史講義》、第五卷《苑峰雜著》,中華書局,2012年4月。

      《五十年來的中朝友好關(guān)系》(張政烺、余遜、宿白、商鴻逵、金毓黻、楊翼驤著),開明書店,1951年10月。

      《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獵碣考釋初稿北京大學潛社《史學論叢》第一冊(1934年)

      平陵陳得立事歲陶考證同上,第二冊(1935年)

      邵王之諻鼎簋銘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以下簡稱《集刊》第八本第三分(1939年)

      字說《六同別錄》上冊(1944年)

      說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

      展開閱讀全文 ∨

      紀念文章

      4

      著名歷史學家張政烺先生逝世

      本報訊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獻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政烺先生因病于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張政烺先生1912年4月15日生,山東榮成人。193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同年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46年至1960年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4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1966年調(diào)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曾兼任歷史研究所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考古研究所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顧問,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顧問,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等職。1990年獲國

      展開閱讀全文 ∨

      數(shù)字卦的認定者

      5

      在先秦史、易學史領域,他的一個重要功績是把一種所謂奇字認定為數(shù)字卦。

      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今湖北孝感出土過著名的安州六器,一件是中方鼎,其銘文最后有了兩組六個數(shù)字組合的符號,宋代學者視為奇字,曾釋為“赫赫”或“十八大夫”、“八大夫”。奇字何意?八百多年一直是個謎,1932年郭沫若說是器主的族徽。二十世紀后期,出土文物上連續(xù)發(fā)現(xiàn)六數(shù)組合體,中國科學院(當時沒社科院)歷史所三位學者研究后,做出如下推測:1956年李學勤猜測,這類符號似與《周易》的九六之數(shù)有關(guān),猜對了大方向;1957年唐蘭認定了大多數(shù)數(shù)字;1978年12月在長春古文字學術(shù)會議上,張政烺認定是一種卦,并于1980年在《考古學報》發(fā)表《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他的開創(chuàng)性拓荒性成績打開了一個新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