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新生
國籍:中國
出生地:湖北沔陽(今仙桃市)
出生日期:1931年3月
逝世日期:2010年08月16日
職業(yè):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原副院長
畢業(yè)院校:第五軍醫(yī)大學(1951年改稱)
信仰:共產(chǎn)主義
主要成就:全國全軍著名外科專家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醫(yī)療專家 榮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10余項 榮獲軍區(qū)科技人才培養(yǎng)專家一等獎 被授予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十大功勛獎
代表作品:主編《手術學全集》
個人簡介
張新生,湖北沔陽人,1931年3月出生,1951年9月入伍,1954年畢業(yè),1977年2月入黨,2007年退休,全國全軍著名外科專家,專業(yè)技術一級,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醫(yī)療專家。
主(參)編急癥學叢書、心臟外科學等大型學術專著4部。多次立功受獎,先后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10余項。
歷任原第五軍醫(yī)大學助教,第321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科室副主任、副院長,第202醫(yī)院院長,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副院長、主任醫(yī)師,沈陽軍區(qū)醫(yī)學專家組組長。
人物生平
1931年3月,張新生出生于“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荊楚大地一個國民黨高級軍官家庭。父親張柳云是國民黨空軍少將。
1947年,16歲的張新生考入當時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醫(yī)學系。
1948年,張新生的父親決定舉家遷往臺灣,而17歲正是熱血青年的張新生卻做出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重大決定:留在大陸繼續(xù)完成學業(yè)。此后,直到父親去世,他們都沒能再見一面。
1949年解放時,張新生18歲,正是血氣方剛的一個青年,當時接受了一些進步思想??吹疆敃r國民黨的腐敗,民不聊生,決心不走。南京雖然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但是花天酒地,街上到處看到行乞、衣衫襤褸,甚至死在街邊的人。這些對青年來說,引起思想上的反思。那時就想?yún)⒓舆@樣一個部隊,追求光明,追求進步。
張新生在學校就讀時迎來了新中國成立。1951年秋,張新生就讀的南京大學醫(yī)學院被解放軍接管,后改編為第五軍醫(yī)大學。1951年9月,他畢業(yè)并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入伍宣誓大會上,他
經(jīng)歷與成就
一、從解放前夕“拒絕赴臺”到投身革命報效國家,他始終把信黨愛黨、鐵心跟黨作為終生信仰
張新生從出生在舊社會的一名有抱負的熱血青年,到受黨的進步思想熏陶走上革命道路,成長為忠誠于黨、服務人民的好軍醫(yī),他始終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武裝自己,即使在“文革”期間,因國民黨將門子弟的家庭背景,遭受諸多不公正待遇,他一心向黨、忠誠報國的政治信仰也沒有絲毫動搖,而是愈挫愈堅、歷久彌堅。
面對考驗矢志不移。南京解放前夕,張新生的父親時任國民黨空軍少將,決定攜全家飛往臺灣,但年僅17歲的張新生,因?qū)W生時代參加黨的地下活動,初步接受進步思想熏陶,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擇:違抗父命,留在南京,迎接解放。盡管父親多次發(fā)電催他“火速來臺”,但他毅然決然地堅持留在大陸,并于1951年報名參軍,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然而,令張新生沒想到的是,這次抉擇,既給他的人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挫折和考驗,也使他對黨的
人物故事
立志從醫(yī)
1931年,張新生出生在一個國民黨高級軍官家庭,父親為國民黨空軍少將。作為長子,從小父親就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長大能成人成才。
張新生的少年時代,正當日寇侵華戰(zhàn)爭時期。隨著父親不斷調(diào)任,他和家人先后輾轉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生活。雖然學無定所,但勤奮好學的他,不管轉學到哪,都很快成為學校的佼佼者。
在隨家人輾轉遷移途中,年少的張新生親眼目睹了舊社會貧苦百姓有醫(yī)不能求、有藥不能問、有病不得治的悲慘境地,他對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這時他就立下志向: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名專為貧苦老百姓看病的醫(yī)生。
1948年夏,張新生正在為考大學緊張忙碌地準備著。一天,父親問起他對報考志向的打算,張新生毫不猶豫地答道:"我想當醫(yī)生!"
兒子要當醫(yī)生,而在父親看來,如果兒子走上仕途,前途將會更為廣闊。于是他便問張新生:"為什么要當醫(yī)生呢?"
"我想當一名醫(yī)生,為百姓看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