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梅旸春
別名:炳灃,秀珊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江西南昌縣
出生日期:1900
逝世日期:1962
職業(yè):橋梁專家
代表作品:設計主持了錢塘江大橋、瀾滄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
個人簡介
梅旸春(1900-1962)中國橋梁專家。江西南昌人。早年聰穎,在南昌中學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后又入電機系加讀兩年,1923年畢業(yè),派赴美深造。入美國普渡大學機械系學習,獲碩士學位。但其志愿卻在橋梁事業(yè),1925年參加美國費城橋梁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奮且有成績,網(wǎng)球運動亦甚出色而被誤認為日本人。梅旸春深以為恥,決心以自己的業(yè)績建立起中國的偉大形象。1928年回國,在南昌工業(yè)專門學校任教。與黃宗珍女士邂逅并結成終身伴侶。后來畢生轉戰(zhàn)于全國江河之上,建設橋梁,成為卓越的橋梁專家。
生平簡歷
1900年12月1日生于江西南昌。
1917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學習。
1923—1925年公費赴美留學,得美國普渡大學碩士學位。
1925—1928年在美國費城橋梁公司工作。
1928—1934年回國,任教于南昌工業(yè)專門學校。
1934—1936年杭州錢塘江大橋工程處正工程師。
1936—1938年武漢市政府工務科長。
1938—1943年交通部橋梁設計處正工程師。
1943—1944年湘桂鐵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師。
1944—1946年重慶纜車公司總工程師。
1946—1949年中國橋梁公司武漢分公司經(jīng)理兼總工程師。
1949—1953年鐵道部設計局副局長兼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鉆探隊隊長。
1953—1957年鐵道部武漢大橋工程局副總工程師。
1957—1958年鐵道部基建總局副總工程師。
1958—1962年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總工程師。
1962年5月12日病逝于南京。
人物經(jīng)歷
1934年,茅以升博士受托組織籌建錢塘江大橋,聘梅旸春為正工程司。老母訓以事業(yè)為重,乃挈婦將雛赴杭,擔任錢塘江公鐵兩用橋的設計工作。此時國內鋼鐵生產(chǎn)落后,需向國外定制。為了減輕重量、節(jié)約資金,在國內首次采用鉻銅合金鋼。當設計圖完成向英國道門朗公司承訂時,英國公司拘泥于本身經(jīng)驗,提出修改圖紙。梅旸春以精辟的理論和實際經(jīng)驗,直接與之對話,據(jù)理力爭,使對方折服,為中國工程師揚眉吐氣。
1937年錢塘江橋通車,三個月后,日軍入侵杭州,在完成了建橋和炸橋的任務之后,工程處步步向后方撤退。在此前兩年,因武漢擬有建設長江大橋之舉,由茅以升領導的錢塘江橋工程處為之策劃。1936年完成初步規(guī)劃,錢塘江橋通車前后,梅旸春赴漢,任漢口市政府工務科長,主持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前期工作。1938年武漢淪陷,梅旸春撤退到后方,再輾轉到昆明,擔任原交通部橋梁設計處正工程司。
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不久,南京國民政府退縮于西南,沿海港口
人物事跡
梅旸春和易待人,善于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多推善于屬下而不居功。有堅實的技術基礎而又有民主的工作作風。能謀善斷,當現(xiàn)場出現(xiàn)緊急情況的時候,如南京橋3號墩沉井加管柱基礎屢出險象,都能當機立斷,化險為夷。
建設以很快的速度進行著,工程上并沒有太不順手的事,可是國家遇到了困難。由各種因素造成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央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工程奉令延緩。此時南京長江大橋工地士氣方盛,設備齊全,材料充足,梅旸春雖血壓高達220毫米水銀柱,卻心急如焚,奔赴北京鐵道部申訴,希望不要放慢建橋步伐。然而客觀形勢擺在面前,局部必須服從整體,橋梁建設終于放慢下來。這一次延緩,使他未能親手完成這一偉大的建設,這是他所意料不到的。
經(jīng)過執(zhí)行中央的調整方針,三年困難很快就被克服了,工作又有了生機。年逾花甲,已與家人分居在工地戰(zhàn)斗了四年的梅旸春,重新煥發(fā)起活力??上晔乱迅撸由纤鼗几哐獕喊Y,緊張的工地生活,對他的疾
所得榮譽
南京長江大橋于1968年建成。1985年獲國家首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梅旸春為第一獲獎者。梅旸春所培養(yǎng)出來的橋梁專家們,不斷地在完成長江大河上一座座偉大的橋梁。梅旸春的業(yè)跡,永遠載入光榮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