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陶詩言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嘉興人
出生日期:1919年8月1日
逝世日期:2012年12月17日
職業(yè):教授
畢業(yè)院校: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地理系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19年8月,陶詩言誕生于浙江省嘉興縣,幼時頑劣,初中開始發(fā)奮讀書,那時孤身一人在嘉興市第一中學求學,上學時的數(shù)學、物理課本就是英文教材,寒暑假時才能與遠在南京工作的父母團聚,每學期都拿到10元錢的獎學金。兩年半后,他跳級到南京中學。
1937年,考進位于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
1938年,二年級時轉(zhuǎn)入地理系氣象專業(yè)。
1942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后留校任教。
1944年底,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資深教授涂長望向剛上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的趙九章舉薦陶詩言到氣象研究所所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陶詩言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繼續(xù)從事氣象學的研究工作。
1950年3月,中央軍委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通力合作,成立了“聯(lián)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和“聯(lián)合氣候資料中心”,由陶詩言出任聯(lián)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顧震潮任主任)。
1954年8月,長江流域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1950年3月,陶詩言出任聯(lián)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中心的任務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軍事氣象保障任務,二是向中國國內(nèi)發(fā)布天氣預報。預報中心每天都向中國國內(nèi)和朝鮮前線發(fā)出短期和中期預報,并積累了大量關于中國和東亞地區(qū)天氣分析和預報方法的寶貴經(jīng)驗,為他以后的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陶詩言和葉篤正合作,共同研究了東亞大氣環(huán)流。當時對冬季寒潮的預報深深地困擾著廣大預報員,他從北半球大氣環(huán)流出發(fā),提出影響中國的寒潮主要有三條路徑,對中國寒潮和梅雨的研究劃分了入侵中國的寒潮路徑,指出長江流域的梅雨與東亞的北半球大氣環(huán)流突變有密切關系。50年代末,他首先倡導了對平流層大氣環(huán)流的研究,并親自參加了平流層環(huán)流的季節(jié)變化及其與對流層環(huán)流的相互關系研究。
20世紀60年代,陶詩言多次為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的試驗,特別是“兩彈”試驗提供了準確的氣象保障,1964年-1967年,他多次到試驗基
社會任職
陶詩言擔任過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聯(lián)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候計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個人生活
陶詩言小學時就在家門口的體育場踢足球,中學時還是校隊的右前鋒。他的書柜是清一色的專業(yè)書,還有就是《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音樂,是陶先生唯一收藏的“閑書”。除了架上繁多的音樂家傳記,還有整箱整箱的VCD,工作之余,陶詩言最大的享受就是沉浸在這些古典音樂中,聽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然而對音樂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在1997年,那一年相伴40多年的老伴離世。陶詩言家離海淀圖書城不遠,于是他就養(yǎng)成了逛圖書城的習慣,常看的報紙是《參考消息》、《北京晚報》。
人物評價
陶詩言一生淡泊名利,從不挑剔,生活非常簡單,幾乎沒有任何物質(zhì)上的追求,默默奉獻,品德高尚,為人極其低調(diào),堪為典范。(《中國科學報》評)
陶詩言為中國天氣預報業(yè)務的建立、發(fā)展和培養(yǎng)大批天氣預報專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當代天氣預報理論和方法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評)
陶詩言敏銳的科研視角,卓越的洞察力和領悟力,作為一個氣象學學家,陶詩言學識淵博,在許多領域中研究成果卓著,他的特點是善于將氣象理論與預報實踐相結合。他的氣象理論與預報實踐相結合的學術風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中國氣象事業(yè)發(fā)展的貢獻為氣象界所公認。(中國氣象局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