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黃文弼
別名:仲良
國籍:中國
出生地:湖北省漢川縣
出生日期:1893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1966年12月18日
職業(yè):教育 考古學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發(fā)現(xiàn)了石器時代遺址
代表作品:《高昌陶集》《高昌磚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等
人物簡介
黃文弼(1893.4—1966.12),男,字仲良,湖北漢川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清光緒十九年三月初八(4月23日)生,1966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
1919年到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內蒙古、新疆考察活動。
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學考察團專任研究員。
1935年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身份派駐西安任辦事處主任,進行整理碑林等工作??谷諔?zhàn)爭期間任西北聯(lián)合大學和四川大學教授,又任西北大學歷史、邊政兩系主任。
1947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黃文弼4次去新疆考察,對西北史地和新疆考古的研究卓有貢獻。他曾在吐魯番附近考察高昌古城遺址和交河古城遺址,發(fā)掘雅爾湖的麹氏高昌墓地,在羅布淖爾北岸發(fā)現(xiàn)了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漢代烽燧遺址,又在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qū)進行調查。1957~1958年的考察,足跡遍及南北疆的哈密、伊犁、焉耆、庫車及阿克蘇、喀什、巴楚、和田等地區(qū)。
黃文弼在考古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根據(jù)實地考察所得,論證了樓蘭、龜茲、于闐、焉耆等古國及許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演變;判明了麹氏高昌的紀年順序和塋域分布;提出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南北兩河的變遷問題;更為探討新疆地區(qū)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
個人作品
代表作《高昌陶集》(1934)、《高昌磚集》(1951增訂)、《羅布淖爾考古記》(1948)、《吐魯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fā)掘報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人生經(jīng)歷
從1927年夏天首次進新疆起,到1966年冬天離開人世,39年間黃文弼四進新疆,總行程38300公里,可謂中國考古史上的長征。
近些年來,西部考古和西部探險掀起了一股熱潮。黃文弼的名字還時常被考古學家和探險者們掛在嘴邊,他的“三記”、“兩集”仍然是人們進入戈壁前的必讀書。
黃文弼是中國解放前惟一到過新疆羅布泊地區(qū)進行考察工作的中國考古學家。在讀書和執(zhí)教的年代里,他就對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瑞典人斯文赫定一次又一次在我國邊疆發(fā)掘、搜掠大量文物珍品,使之流散國外的行徑感到十分氣憤,立志要去邊疆考古,為這一帶光輝燦爛的文明史跡免遭破壞作出自己的貢獻。
1901年,斯文赫定在羅布泊北發(fā)現(xiàn)了“樓蘭古城”,轟動世界。中外學者相信,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fā)現(xiàn)的最重要的歷史遺跡,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直到1927年,中國科
社會評價
在后人印象里,黃文弼是個干瘦老頭兒,揣著手,駝著背,氣喘吁吁,總是躑躅獨行。他和家人關系并不密切,而只熱衷工作。但是只要有年輕人向他請教學問,他便從不吝惜時間,不知疲倦地長談。
他被稱為“中國西北考古的第一人”,甚至有人認為,在黃文弼之后,中國的考古學才“逐漸發(fā)展形成為一門學科”。作為自學考古學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黃文弼的考察日記對專業(yè)之外的事,無論“巖石土壤、山川氣候”,還是宗教民俗等,都不惜筆墨。后人高度評價了這些關于社會經(jīng)濟以及民族關系的史料,認為它們是“通過公共知識分子的視野、手筆”才得以留存下來。
時至今日,有研究者慨嘆,當西方考古學在中國建立流水線、“批量生產”科班人才時,他的這條將考古、歷史、地理、宗教等學科相結合的道路,已經(jīng)顯得有些“不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