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紫陽
別名:張伯端、張平叔
國籍:中國
出生地:天臺
出生日期:984
逝世日期:1082
職業(yè):道士、內(nèi)丹學(xué)家
主要成就:被道教奉為南宗五祖之首
代表作品:《悟真篇》
道號:紫陽山人
生平簡介
張紫陽,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臺(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xué),經(jīng)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yī)術(shù)、戰(zhàn)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shù)。后因株連被充軍于嶺南。
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后隨陸詵轉(zhuǎn)至成都。宋神宗熙寧(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號紫陽。此后精誠至道,術(shù)業(yè)大成。
張紫陽修道力主內(nèi)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xué)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nèi)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nèi)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fù)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年)著
生于臺州
宋臨海人陳耆卿(1180~1237年)的記載是比較重要的。陳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稱:張紫陽“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時,設(shè)府于州,“郡”即州府所在地。臨海是臺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后,言稱張紫陽為“天臺瓔珞街人”或“瓔珞街人”,還有玉樞子王建章的《歷代仙史》及《張真人本末》與清康熙《臨海縣志》等。按戚學(xué)標《臺州外書》,瓔珞街在臨?!案螙|北,有宋真人張紫陽故宅,即今紫陽樓是也”。陳耆卿本為臨海人,其生活年代與張紫陽僅相差百余年,有關(guān)張紫陽生平活動的口碑和史實,他應(yīng)該是比較清楚的。陳耆卿受學(xué)于葉適,文章法度,具有師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為臺州總志,以所屬臨海、黃巖、天臺、仙居、寧海五縣,條分件系,分十五門。宋世犖贊其志“積十數(shù)年參考之功,創(chuàng)千百載遺缺之跡,詞旨博贍,筆法精嚴,稱杰構(gòu)焉”。因此,陳耆卿的記載應(yīng)該是可靠的,即張紫陽為臨海人。
清雍正
傳道授徒
張紫陽年長后,因“肄業(yè)辟雍不第”,遂據(jù)刀筆,“為府吏”。張紫陽為府吏數(shù)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火燒毀案上文書,因之,以“火燒文書”罪發(fā)配嶺南。張紫陽獲罪充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對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內(nèi)心對封建社會的不滿。
張紫陽坐累謫嶺南兵籍后,由于官場無望,遂在“晚年浪跡云水(今廣東樂昌縣),訪求大道”。治平年間(1064~1067年),適逢余杭陸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帳下,典機要”。熙寧二年(1069年),陸介夫改知成都,張紫陽隨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異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陸介夫死后,張紫陽失去依托,遂“自成都歸于故山”。熙寧三年(1070年),張紫陽“丹成返臺州,傳道授徒”。因丹法“三傳非人,三遭禍患”,學(xué)者多為“逐名利”。遂萌發(fā)著書之意,于熙寧八年(1076年)在臨海著成是書,使有緣者能“尋
臨海隱居
張紫陽回到臨海隱居后,往來于燈壇、蓋竹、龍顧及天臺的桐柏、赤城之間。元豐五年(1082年),張紫陽在百步(今臨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尸解頌》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弟子“用火燒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實,色皆紺碧”。張紫陽死后,百步鄉(xiāng)里在其羽蛻之地立“紫陽化身處”紀念碑。
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臺州郡守葉筑改城內(nèi)黃牛坊橋為“悟真”橋,以示對張紫陽的紀念。后又有悟真坊、悟真廟等紀念性的街區(qū)和建筑出現(xiàn)。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臺州府推官張滂在百步修建紫陽庵,并重修碑石,題曰:“重修紫陽題詩碑記”。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張紫陽“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號。并親撰《道觀碑文》,命工部主事劉長源來臨海,于其故居瓔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臺山桐柏宮,各建“紫陽道觀”一所,用以祀祠張紫陽。
內(nèi)丹思想
相傳張紫陽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shù)百里問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發(fā),相與契合,約定同游于揚州觀賞瓊花。
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jié)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于手中。僧十分慚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學(xué)禪學(xué)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倍私Y(jié)為莫逆之交。隨后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異?”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fù)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fù)形影,謂之陰神?!?/p>
張紫陽的內(nèi)丹學(xué)說主張以內(nèi)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nèi)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nèi)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jié)成金丹。同時,他繼承陳摶內(nèi)丹修煉的系統(tǒng)方法,將煉養(yǎng)分成四個階
傳承影響
張紫陽在世時并沒有親自創(chuàng)建學(xué)派或教派(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
按張紫陽傳石泰、石泰傳薜道光、薜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zhuǎn)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悟真篇》為理論經(jīng)典的重要內(nèi)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由于張紫陽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張紫陽、石泰、薜道光、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張“一己清修”。另據(jù)《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還有自稱出于張紫陽之傳的一派,主張“男女雙修”,該派始于兩宋間的劉永年,劉曾于紹興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序言中自謂于紹興戊午遇至人親授口訣,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劉永年傳象川無名子翁葆光及寺簿盧公,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門人某跋《金液還丹印證圖》,稱劉永年于紹興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紹興戊午(公元1138年)張紫陽
歷史記載
《神仙傳》云:“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復(fù)返天臺,于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于劉師。及相訪于太華,得遇梅蟾,同拜鐘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并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于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于,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fù)歸清都,性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晤,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鑒》云:張紫陽字平叔,天臺纓絡(luò)街人,于宋神宗熙寧已酉年(1069年)宿天回寺,感遇至人,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連返臺州。復(fù)游于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nèi)丹之訣……。
《天臺山志》載:張紫陽,天臺人,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于熙寧乙卯歲(1075年)作《悟真篇》,內(nèi)含律詩九九八十一首,其中七言四韻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又續(xù)填西江月十二首,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