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頷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西介休
出生日期:1920年
逝世日期:2017年1月18日
職業(yè):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
代表作品:《侯馬盟書叢考續(xù)》、《侯馬盟書》、《張頷學術文集》
簡介
張頷,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幼家境貧寒,但因酷愛文史學科,博聞強記,苦學成才,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兼考古研究所所長。其研究領域廣涉古文字學、考古學、晉國史及錢幣等,先后出版了《侯馬盟書》、《古幣文編》、《張頷學術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融為一體,在中國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1965年,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fā)掘工作,經過十余年的艱苦鉆研,于1976年發(fā)表巨著《侯馬盟書》,當即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逗铖R盟書》的出版為晉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新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張頷先生在詩文、書法、篆刻方面也頗有造詣,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人物年表
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父母早逝,家境寒素。20世紀30年代先生在杜任之身邊做干事時,開始接觸社科書籍。
1965年,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fā)掘工作。
1976年發(fā)表巨著《侯馬盟書》,當即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1979年,張頷先生又發(fā)表了《侯馬盟書叢考續(xù)》一文,對其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1999年11月,張頷先生八十大壽時,山西省文物局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為其從事考古工作五十年暨八十華誕舉辦了學術資料及書畫作品抽樣展,期間,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賀電賀信更是飄飄灑灑,紛至沓來。
2004年秋,西泠印社邀張頷先生為“社員”,這是這家國內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金石書法篆刻學術性團體成立百年來邀請加入的第一位山西會員。
2005年11月下旬,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專訪了張頷先生,期間攝制組深入到先生的介休老家及侯馬盟書的出土地進行了外景拍照。張先生是山西入選此欄目者第一人。
2017年1月18日,省
人生經歷
張頷先生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他的父母早逝,家境貧寒,但他從小喜歡讀書,尤其對文史方面的書籍特別偏愛。因此,雖然張頷先生的學歷僅僅是高小,但最終因其酷愛文史,博聞強記而苦學成才,先后出任了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
1965年冬,侯馬電廠搞基建挖土方發(fā)現了不少寫有古代文字的石片、玉片,在原平縣搞四清工作的張頷先生聞訊立即趕往考察。這些石片、玉片上的字跡非常小,需要在放大鏡下才能勉強看清。而即便是在放大鏡下,對于這些如天書般的石片文字還是令人一籌莫展,當時沒有一個人可以辨認。張頷先生經過細心的整理,反復琢磨,最終認定,“這一定是很重要的東西,雖然究竟是什么說不出來。但有些字句,好像是什么祭祀,跟祭祀有關系”,于是根據這個判斷,張頷先生寫了一篇文章《侯馬東周遺址發(fā)現晉國朱書的文字》發(fā)表在當年的《文物》雜志上。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在當時乏善可陳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轟動。當時,知名學者
學術成就
《萬榮出土錯金鳥蟲書戈銘文考釋》
1961年山西萬榮縣廟前村后土廟發(fā)現錯金鳥蟲書戈一對,形制相同,上有鳥書文字。張頷就此器作了詳細考證,寫成文章,考證此器。首先是認字,他認出六個鳥蟲書文字是“王子于之用戈”。王子于何人?先生認為是吳王僚,名州于者。“于”是“州于”之單稱。文章列舉大量文獻、實物銘文及楚辭中的證據,證明春秋時已有人名單稱的慣例,否定了將單稱說成是兩字反切的錯誤解釋。還指出,鳥蟲書是春秋后期吳越等南方諸國一種藝術字體,故此戈當系南方之器。以往曾有鳥蟲書銘文的戈在山西汾陽縣出土,當是晉國之器受南方銘文風格影響所致。文章又對照此戈與“吳季子之子劍”的“子”字,字形相同,并逐字比勘此戈與南方其他器物字形相同,說明此戈確為南方之器。接著,進一步論證了吳器流入晉國的原因。
《庚兒鼎解》(與張萬鐘合作)
1961年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晉國墓葬出土了兩件帶有長銘的大銅鼎。張頷先生首先考釋了該鼎銘文字形
人物評價
張頷老先生因之被稱為古文字大家。甚至有人認為,張頷老先生是山西省目前在世的唯一大家。張頷先生八十大壽時,日本東京大學松丸道雄在賀電中稱:“由于1978年日中兩國恢復國交,中國學術界的消息漸漸傳到中國,先生的令名立刻就以代表中國古文字學界的研究者聞名中國,普遍著稱于中國的學術界。其研究范圍以商周青銅器銘文為首,涉及到泉幣文字、璽印鏡銘、盟書等許多方面??芍^充分掌握一切古文字資料全領域,環(huán)視斯學,幾乎無人能完成如此全面之研究。而且先生的貢獻不限于學問,在書法、篆刻等與古文字關系甚深的藝術方面,先生精妙入神,這一點是現代學者所未能企及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