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錢鼎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陜西省白河縣
出生日期:1884年
逝世日期:1911年
職業(yè):革命家
畢業(yè)院校:保定陸軍速成學堂
信仰:三民主義
主要成就:陜西辛亥革命中最主要領導人之一
胸懷大志 創(chuàng)同胞社
錢鼎(1884—1911),陜西省白河縣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陜西辛亥革命中最主要領導人之一。錢鼎家族為白河縣旺族,書香門第。錢鼎“生有異稟,目光射人,體清癯”(郭希仁語),聰穎好學,少有大志。其蒙讀于錢氏家族在雙溪口(今陜西省白河縣陳莊村厚子河口)辦的兩所家塾。錢氏家塾多延聘名師授科。清光緒癸卯(1903)年,錢鼎應童子試入白河縣邑庠。
在私塾念書時,“錢鼎曾因課間帶領一群小孩練習打拳而受到先生的訓斥。先生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們學過的文章要好好復習,不要貪玩,荒廢了學業(yè)。”上課時,先生走到錢鼎跟前問:“會背《三字經(jīng)》嗎?”“會!”“背錯了可要挨手板子的喲”,錢鼎又答:“是!”然后就用清晰響亮的聲音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三字經(jīng)》,同時對先生的提問對答如流,先生暗自稱奇。一次,在送先生回家的山路上與狼相遇。先生大驚失色,癱倒在地;錢鼎則毫無懼色,自先生后沖上前去,舉起手中的
聯(lián)絡三派 運動新軍
陜西同盟會活動較早。1905年冬,井勿幕受孫中山委派回陜,積極宣傳孫中山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政治現(xiàn)代化思想,數(shù)月間,其足跡已遍布西安及渭北各縣。到1906年春,井勿幕在陜上層和知識界中發(fā)展的中國同盟會會員已有30多人,并適時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陜西支部。早在三原召開中國同盟會第一次會議時,井勿幕就提出聯(lián)絡會黨和刀客的問題。但由于陜西中國同盟會會員多是從未與會黨打過交道的知識分子,認為會黨和刀客中人是來自下等社會,不屑與其為伍,堅決反對與其為謀而作罷。同盟會陜西分會成立時,經(jīng)井勿幕反復做工作,勉強通過了聯(lián)絡會黨、刀客的方針,但真正做聯(lián)絡工作的會員很少。此時,陜西中國同盟會在上層和知識分子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在群眾中并沒有基礎,再加上清朝官吏的防范嚴密,又苦于購買槍彈沒有著落,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基干力量,只能徒事鼓吹。
錢鼎回陜后通過郭瑞圃(河北人,鼎在保定入中國同盟會識郭)介紹結識陜西中國同盟會友人后
畫謀決策 聞炮舉義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六、七月間,四川保路運動愈演愈烈;八月又傳來武昌首義的消息。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錢鼎(時任新軍一標一營隊官)、張鈁以參加滿城一個滿族同學的婚禮為名,趁機進一步偵察情況。農(nóng)歷八月二十六日(10月17日),錢鼎、張鈁、張云山、萬炳南、賀跋之等在西安小雁塔秘密會議緊急磋商,一致認為要抓緊這一時機,迅速組織起義。但考慮到駐扎城內(nèi)南校場巡防營的哥老會還沒有聯(lián)系好,特別是他們軍裝局的“哥弟”沒聯(lián)系好,還需時間做工作,初步議定農(nóng)歷九月初八日舉事。而四川省保路斗爭和武昌起義也使陜西撫署和西安將軍府對新軍很不放心。為防兵變,他們密謀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肢解新軍。在將一標一營調(diào)漢中后,農(nóng)歷八月二十九日又突然下令,將革命力量最強的新軍第二標所屬3個營,從農(nóng)歷九月初三日起,每天開拔1個營,分別調(diào)駐寶雞、鳳翔、歧山等地。又從西路新調(diào)巡防營2個營到省城西安接城防。并計劃在二標調(diào)出后,便立即
西安舉義 攻克滿城
10月22日上午10時許,陜西新軍在張風翙、錢鼎、張鈁(時任新軍混成協(xié)隊官)的率領下,分三路發(fā)動進攻。因為,滿人對新軍防范甚嚴,除操練用的槍炮外,子彈均放在軍裝局保存;所以,先占得軍裝局成為掌握西安全城的關鍵。
由朱敘五、黨仲昭、張鈁帶領炮營打響了西安舉義的第一槍。他們首先搶占了西安城南門附近的軍裝局,繳獲大批武器彈藥。錢鼎、張寶麟則率新軍一標二、三營百余人占領西關后,又到陸軍中學迅速組成了500余人的學生軍,安排該校教官馬晉山、學生王一山、牛策勛率領,協(xié)助義軍打開學堂庫門,取出存儲校內(nèi)的1000支槍和16萬發(fā)子彈,發(fā)給起義部隊和起義學生。
然后,錢鼎等組織陸軍學堂學生和義軍,直接攻打藩臺衙門和藩庫。占領藩臺衙門和藩庫后,錢鼎令學生隊駐扎藩庫,嚴加保護藩庫銀兩。學生軍在戰(zhàn)況激烈和局勢混亂的情況下,始終保護著藩庫存放的70萬兩白銀(一說350萬兩)、300余兩黃金及大量制錢,這些錢,對以后解決新政
化解紛爭 渭南遇難
西安光復后,錢鼎因連續(xù)幾日無暇休息和飲食不能正常,精神已疲憊不堪。當別人勸他必須注意飲食和休息時,他說到,在這攘奪仇殺、人欲橫流的時候,如果不速遏止,前途真是不堪設想。而圍繞軍政府的人員安排,同盟會、哥老會雙方鬧得險為分裂。當時,中國同盟會除錢鼎組建的一支300人的學生部隊外,沒有自己組建的完整部隊。而哥老會的各級“舵把子”,幾乎都掌握著數(shù)目不同的部隊,新軍原有的組織建制已蕩然無存,全部瓦解,軍事實力和軍事指揮權自然在哥老會手里。
10月25日(九月初四),張風翙、錢鼎、張鈁、張寶麟、張云山、馬玉貴、吳世昌、劉世杰、馬福祥等各起義將領10多人在軍裝局會議室,商議組建政府機構,定起義諸人名位。在推舉大統(tǒng)領時,張鳳翙表示:愿辭卻臨時大統(tǒng)領職務。錢鼎立即起身說:“我們起義,很快就能成功,張大統(tǒng)領指揮有方,功勞最大?,F(xiàn)在西安雖然平靜,但豫、甘兩省清軍勢力強大,前途如何,未敢逆料,我懇請大統(tǒng)領再勿謙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