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丁緒賢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885年
逝世日期:1978年
職業(yè):化學教育家
主要成就:中國半微量分析化學研究和世界化學通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人物生平
1885年10月11日出生于安徽阜陽。
1904—908年就讀于南京江南高等學校。
1909—1910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化學系。
1911—1916年再讀于倫敦大學化學系,1914年獲榮譽科學學士稱號。
1912年在倫敦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科學社,為該社發(fā)起人之一。
1917—1918年北京高等師范學?;瘜W教授。
1919—1927年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7—1930年東北大學化學系教授。
1931—1933年安徽大學理學院院長。
1934—1935年蘇州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
1937—1945年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師院及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2年被選為中國化學會桂林分會首屆理事會理事。
1944—45年被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十二屆理事會理事,并于
1947—1948年被選為第十四屆、十五屆理事會監(jiān)事。
1946—1956年任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1956年退休。
1978年9月20日病逝于杭州。
技術(shù)成就
編寫中國第一部世界化學通史
丁緒賢早在“五四”運動時期就認識到研究自然科學史,是提倡科學、改進教學的有力措施。因此他像中國化學家王進、張子高等一樣,早在70年前便致力于化學史研究。丁緒賢主要側(cè)重研究世界化學通史,是中國開展世界化學史系統(tǒng)研究的第一位學者。1919年,他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理化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化學家普力司萊傳》一文,對發(fā)現(xiàn)氧氣做過杰出貢獻的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首先在中國作了全面介紹普里斯特利具有民主思想,因同情美國獨立運動而受迫害,后遷居美國。丁緒賢撰寫此文意在宣揚“五四”運動提出的科學、民主的革命主張。1919年丁緒賢被北京大學總長蔡元培聘為該?;瘜W系教授兼系主任。丁緒賢是主張在大學將科學史列為教學內(nèi)容的少數(shù)有眼光的教育家之一。他高度評價科學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在北京大學講授化學的同時,兼設(shè)化學史課程。在緊張教學及系務(wù)活動后,經(jīng)常去圖書館查閱
主要論著
1丁緒賢.化學家普力司萊傳.理化雜志,1919,5(1):113118.
2丁緒賢.化學史通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25;第二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3丁緒賢譯.半微量定性分析.第一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47.
4丁緒賢譯.試驗金屬及酸根用有機試劑.上海:中國圖書儀器公司,1949.
5丁緒賢等.硫代乙酰胺的制備和它在半微量定性分析中的應(yīng)用.化學通報,1956,(3):27—36.
6丁緒賢等.銅組分析的簡化法和銅砷組中鉍、鉛及鎘的快速分析法.化學世界,1958,13(5):201—204.
7丁緒賢等.健那綠作為亞錫和高汞的特效試劑.科學通報,1959,(3):93.浙江大學學報,1959,(1):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