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苗沛霖
別名:雨三(字)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安徽省鳳臺縣
出生日期:1798年
逝世日期:1863年
職業(yè):太平天國奏王,塾師,團總,軍閥
畢業(yè)院校:私塾
主要成就:割據(jù)皖北殺害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
代表作品:《畫石》
人物簡介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鳳臺武家集人,生于清嘉慶年間。他家境貧寒,世代為農(nóng)。為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像許多做著科舉夢,熱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貧苦讀書人一樣,把闈場看成自己進身功名的主要途徑。三十歲時苗沛霖獲得考秀才的資格。個人天賦,加上刻苦與勤奮,苗沛霖當(dāng)年考中秀才,成了一個生員。但脫去童子身份,并沒有給他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什么實質(zhì)性的改變。苗沛霖依然是貧困潦倒,家徒四壁。
太平天囯時期,他打著辦團練的幌子,兩年內(nèi)把自己的苗家軍發(fā)展成擁眾十幾萬的地方勢力。羽翼豐滿后,苗沛霖不再滿足于團練練總的權(quán)勢,學(xué)起了同鄉(xiāng)朱元璋。1861年2月,借口壽州擅殺案,他與太平軍,捻軍聯(lián)合進攻壽州,初舉抗清大旗。但是他馬上感到難以抵御清軍,于是趕緊投降。因安徽巡撫翁同書上奏開脫,朝廷僅將其交部議處,責(zé)令“帶團立功”,并沒有深究他叛降捻軍的罪責(zé)。
次年1月,他再次聯(lián)合太平軍,捻軍進攻潁州府(安徽阜陽)。3月,清軍云集潁州
后人評價
出身卑微,家室貧寒
說起太平軍,捻軍,兩支晚清時期反抗?jié)M清統(tǒng)治主戰(zhàn)場上的義軍,家喻戶曉,婦孺多知。相比于此,也曾威震兩淮的另一個反清人士——苗沛霖,就難得有人知曉了。許多人把苗沛霖的隊伍看成是捻軍的一個支系,甚至當(dāng)年平捻的清軍將領(lǐng)在很多往來函稿中也把他稱作捻匪。有此誤解,苗沛霖的苗家軍被掩沒在捻軍巨大聲望之中,為大眾所忽略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其實,苗家軍不僅不是捻軍,正相反,苗沛霖正是喊著“保衛(wèi)族里”的口號,打著“抵御捻軍”的幌子把苗家軍發(fā)展、壯大起來的。
捻軍起義在黃淮大地風(fēng)起云涌的時候,備感失落,又不甘寂寞的苗沛霖投到張樂行軍中。
泥腿子出身的捻軍卻對知識分子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尊重。張樂行十分重視苗沛霖的到來,把他迎為上賓,禮遇有加,召入幕中充當(dāng)“紅筆師爺”。但苗沛霖卻很是看不上張樂行這些草莽英雄,最終還是選擇了離去。成就長豪氣,逢迎添自信,賢俗皆然。苗沛霖有了在張樂行那里的禮遇,自信似乎足了
安徽省志
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淮河流域貧苦農(nóng)民紛紛響應(yīng),結(jié)捻起義。地主豪紳為保安全,集資籌糧,大辦團練以抗義軍。苗沛霖認為有機可乘,狂喜道:“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他奔走鄉(xiāng)里,向豪紳地主獻策:“徒團不足恃,必筑寨、積粟、治兵可自保。”由于他地位微賤,開始無人理睬。咸豐四年至五年蒙城、鳳臺、潁上一帶的團練遭到捻軍的沉重打擊后,地主豪紳才采納苗沛霖“筑寨、積粟、治兵”的意見,推舉苗沛霖為“練長”操辦團練。
苗沛霖撕衫為旗,經(jīng)過1年的籌糧籌款,筑寨練兵,修成苗家圩(群眾稱為“紫禁城”),把苗練訓(xùn)練成“出則布陣,入則為營,編以隊伍,齊以金鼓,束以號令”的隊伍,就連他的妻妾也能騎馬射箭,出擊戰(zhàn)斗。苗練在與捻軍幾次小的戰(zhàn)斗中均獲全勝。苗沛霖又派人聯(lián)絡(luò)潁上、蒙城等地地主紳士,連圩設(shè)練,很快就形成以苗家圩為中心的連圩數(shù)十、擁眾數(shù)千的淮北實力派。
咸豐七年秋,皇帝命蒙古副都統(tǒng)勝保為欽差大臣,
大事年表
1856年,在豪紳的資助下組建苗家軍。
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中,苗沛霖先后十二次被加官晉爵,很快由一個五品官而知州,知府,再到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督辦淮北團練,官居二品。
1860年10月苗沛霖在蒙城設(shè)壇,大臨三日,為清帝縞素發(fā)喪,聲稱“天下已無主,我等當(dāng)各求自全?!泵缗媪刭苑Q“河北天順王”,建立天順王國。
1861年2月羽翼漸滿的苗沛霖借口“壽州擅殺案”,大舉圍攻壽州。開始了他第一次公開反清活動。
1862年誘騙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至壽州,而后將其解往清營,凌遲處死。
1863年(同治二年),苗沛霖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勢下再次打起反清旗號,5月,親督大軍圍攻安徽蒙城,做拼死一搏。一首《滿江紅》正作于此時。
1863年5月,苗沛霖在鳳臺誓師,稱:“我輩所為,終難一死,不如先發(fā)制人?!弊咄稛o路的苗沛霖這時已顧不得自己勢單力薄,匆忙間第三次舉起反清大旗。
1863年12月苗沛霖戰(zhàn)死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