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龔賢
別名:豈賢,柴丈人、鐘山野老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昆山
出生日期:1618年
逝世日期:1689年
職業(yè):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
代表作品:《香草堂集》
生平事跡
龔賢出生于昆山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隨家遷居南京。十歲前母親去世,十三歲開始習(xí)畫,與楊文驄同師董其昌。21歲左右在秦淮河畔參加了復(fù)社的活動,其時正值明崇禎末年,復(fù)社成員在這里結(jié)社賦詩,講學(xué)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詩,書,畫上的成就,龔賢在南京士大夫中顯露頭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龔賢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難。這時,龔賢的生活非常貧困,為了生活他離開南京,途經(jīng)揚州到泰州海安鎮(zhèn)擔(dān)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師,一住五年。龔賢早年喪妻,在泰州孤身一人。從泰州回來后,又在揚州住了幾年,約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再度婚配,并對這位夫人十分滿意。次年,便喜得貴子。在揚州除續(xù)弦之外,龔賢還做了兩次遠(yuǎn)游,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師。
龔賢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屆五十,戰(zhàn)亂洗劫后的家鄉(xiāng)呈現(xiàn)出一幅慘景。國破家亡,他舉起悲憤的筆寫下了《登眺傷心處》一詩:“登眺傷心處
個人成就
龔賢是位既注重傳統(tǒng)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chuàng)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chǔ),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zhèn)及沈周等人的筆風(fēng)墨韻,同時結(jié)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dǎo)的筆筆有古意的創(chuàng)作格法。作品多寫金陵山水,長于用墨。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wěn)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龔賢用筆在主張“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準(zhǔn)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畫家程正揆在贈龔賢的詩中道:“鐵干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這很好地點出了龔賢在用筆上的特點和成就。他提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作為畫家四要,主張作畫要中鋒用筆,并且要古、健、老、蒼,才能避免刻、結(jié)、板之病,頗為精辟。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其畫山石樹
作品名錄
代表作品有《深山飛瀑圖》、《急峽風(fēng)帆圖》、《木葉丹黃圖》、《重山煙樹圖》、《溪山人家圖》、《云林西園圖》等。
《畫訣》、《柴丈人畫稿》、《龔半千課徒畫說》、《詩遇》、《半畝園詩草》、《半畝園尺牘》、《草香堂集》、《中晚唐詩紀(jì)》等。
詩詞選摘
【扁舟】
扁舟當(dāng)曉發(fā),沙岸杳然空。人語蠻煙外,雞鳴海色中。
短衣曾去國,白首尚飄蓬。不讀荊軻傳,羞為一劍雄。
【飲徐氏園】
春來無此日,午過尚如朝。水氣亭三面,城陰柳半腰。
清歌連白舫,長笛隔紅橋。最是歡娛地,年華覺易消。
【晚出燕子磯東下】
江天忽無際,一舸在中流。遠(yuǎn)岫已將沒,夕陽猶未收。
自憐為客慣,轉(zhuǎn)覺到家愁。別酒初醒處,蒼煙下白鷗。【漁歌子】
自挽扁舟不到家,月明隨處有蘆花。羹鲙鯽,飯蒸蝦,風(fēng)引炊煙一道斜。
由來百姓也無名,身托煙波過一生。風(fēng)露重,蓑衣輕,睡熟船頭換不醒。
稻是魚蝦水是田,催租無吏到門前。閑便鉤,醉仍眠,那有兇豐不問年。
手持竿子坐寒苔,霜落高天鬢發(fā)催。一心足,兩眉開,勝向朱門投刺來。
紅蝦紫蟹做羹湯,蔛米蓬須縮酒漿。能醉飽,傲侯王??巯弦磺跍胬恕?/p>
門市湫隘足煙塵,爽塏何如坐釣津?風(fēng)細(xì)細(xì),水粼粼,照澈漁家月一輪。
身是漁郎不釣魚,滿船酒具滿船書。閑去去,且徐徐,只當(dāng)移家野外居。
世間野水沒人爭,豈
人物年表
1619已未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
龔賢一歲
是年冬,生于江蘇省昆山縣渡橋鎮(zhèn)。姓龔名賢,字豈賢。別號半千、野遺、柴丈、半畝、半畝居人、半庵、蓬蒿人、半山野老、客隱、東海隱士、鏡遺等。印章中又有半山、臣賢、柴么、柴僧、香叟、上元人、大布衣、江東布衣、野遺賢、鐘山野老、半山野人,半山野賢、半千丈、龔處士、清涼山下人、草香堂、安節(jié)堂、安寧等。龔姓乃昆山大族。祖父(名無考)仕明,官至長史。父名元美,亦仕明。生子數(shù)人,賢居長。
【按】:龔賢生年,眾說不一?,F(xiàn)從汪世清先生考即1619年。據(jù)顧麟士《過云樓續(xù)書畫記》著錄《龔賢廿四幅巨冊》成于丙辰(1676)春夏之交,龔氏自題“余年近六十,恐后來精力稍倦”。丙辰是康熙十五年(1676),上推五十八九,應(yīng)是明萬歷四十七年已巳(1619);又上海圖書館藏《龔半千自書詩冊》(龔心劍抄本)有《春日偶述》一首,首句“六年前已五旬過”。詩冊起自康熙十一年壬子,迄于十四年乙卯,作品
人物紀(jì)念
掃葉樓大門正中的石匾上“清涼山”三字為龔賢書寫。該樓位于清涼山的西南面,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樣,磚本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為270平方米。關(guān)于掃葉樓名字的由來,清朝乾隆間有史料記載,龔賢曾經(jīng)自畫像,畫中的龔賢化作掃葉僧人樣式,由此得名掃葉樓,清咸豐年間該樓毀于兵火。1889年,奉光緒皇帝的詔命重建掃葉樓,以后又于1901、1914年兩次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