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傅樂煥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濟南
出生日期:1913
逝世日期:1966年5月23日
職業(yè):歷史學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
代表作品:《遼史叢考》
人物簡介
傅樂煥,著名歷史學家,長于遼金史研究。祖籍山東聊城。1913年生于山東濟南。青少年時曾在濟南讀書,因父喪而一度輟學。1930年冬,得堂叔傅斯年之助,到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充任書記員。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36年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37年應聘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隨研究所遷徙長沙、昆明、重慶等地,從事語言研究工作。
1942年發(fā)表《遼代四時捺缽考》,以遼帝春山、秋水等行跡為主線,對有關地名進行了全面考察,對了解遼代的疆域和地理狀況極有參考價值。該項研究成果獲中央研究院“楊銓獎金”,他也被聘為副研究員。1947年得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留學,繼續(xù)從事契丹、蒙古及中亞民族史的研究工作。1950年,以《捺缽與斡爾魯朵》一書獲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后,拒絕來自各方面的利誘,排除種種干擾,于1951年毅然返回祖國,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
學習經歷
從30年代初到“七七事變”前是北京大學史學系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史學系的專任教授以及兼任教授,有孟森、陳垣、顧頡剛、錢穆、胡適、傅斯年、姚從吾、蔣廷黻、雷海宗、陳受頤、周作人、陶希圣、李濟、梁思永、湯用彤、勞干、唐蘭、董作賓、毛子水、鄭天挺、向達、趙萬里、蒙文通等人,陣容非常強大,可謂極一時之盛。
學生當中也人才濟濟,桃李芬芳。僅1935和1936兩屆畢業(yè)生中,就涌現了王樹民、全漢升、何茲全、楊向奎、李樹桐、高去尋、鄧廣銘、王崇武、王毓銓、杜呈祥、張政烺、傅樂煥等一批杰出的歷史學家。
在北大求學期間,傅樂煥遇到了對他此生學術道路影響最大的兩位導師,一位是胡適,另一位就是他的堂叔傅斯年。胡適自1932年起擔任北大文學院院長,至“七七事變”后才去職。在此期間,他為史學系講授過中國哲學史、中國中古思想史、中國文學史概要等課程。傅樂煥上四年級時,選修了胡適開設的一門“傳記文學習作”課,受益匪淺。傅斯年
研究領域
傅樂煥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遼金元史,尤其是有關宋遼、宋金關系的問題。他對遼金文獻史料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如關于《遼史·兵衛(wèi)志》的史源,關于《大金國志》和《金人南遷錄》的真?zhèn)蔚鹊取km然他對遼金史的問題不輕易發(fā)表意見,但實際上他有很多精辟和獨到的見解。譬如糺軍問題,是遼金元史上一個長期無法解決的難題。他早就認為遼朝并無所謂“糺軍”,謀部族糺實際上也就是某部族軍,這一論點為后來的專家研究成果所證實。
關于宋遼外交關系研究、幽燕文化對北方草原發(fā)展的影響、宋遼之間的文化交流等等,傅樂煥也發(fā)表過卓有見地的成果。他在《宋遼聘使表稿》的論文中,根據《遼史》、《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錄宋遼使臣,自澶淵之盟次年(1005年),迄宋朝敗盟攻打燕云(1122年),再加上宋太祖太平興國間短暫的幾年,凡一百十八年間,宋朝出使聘遼者,得1600余人。而遼朝派往宋朝的使節(jié)雖不如宋人記載之詳,大約也相當這個數字。這些使節(jié)往
主要貢獻
傅樂煥一生中曾多次參與報刊的編輯工作,這是他對學術事業(yè)的另一種形式的貢獻。早在1933年,他剛考入北大不久,就與北大英文系學生李廣田和師大中文系學生王余侗共同創(chuàng)辦了一份校園刊物《牧野》旬刊。大學三年級時,他又與同班同學鄧廣銘、張公量為天津《蓋世報》主編《讀書周刊》。1942年,他在重慶參與了中國文化服務社主編的《讀書通訊》。
1946年,上海《大公報》請胡適主編《文史周刊》,遂由傅樂煥擔任執(zhí)行編輯。從1951年起,清華歷史系、北大史學系和近代史研究所共同為天津《大公報》主編《文史周刊》,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的代表就是傅樂煥。1953年,《大公報》???,《史學周刊》改組為《光明日報》的《史學》雙周刊,傅樂煥又積極參與期間。
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下,《光明日報·史學》擔負著引導史學界學術方向的重任,由《史學》發(fā)起的關于曹操評價、讓步政策、清官等問題的討論,在當代中國史學史上曾發(fā)生過重要影響。衡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