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蘇元復簡介

    蘇元復

    更新時間:2019-06-14 09:32

    蘇元復( 1910.419-1991.6.17),又名賡芳,字瀅平,浙江海寧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首創(chuàng)中國高?;瘜W工程專業(yè)及其研究機構。蘇元復1933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工系,1937年獲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蘇元復長期致力于化學工程學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液液萃取理論及應用。深入研究液滴傳質理論,提出了水相中含少量雜質或添加表面活性劑時滴外傳質系數(shù)的表達式肯定了醚類-水等二元系統(tǒng)存在著激烈的界面湍動提出了既考慮前混又考慮返混的萃取塔復合模型首創(chuàng)了兩種新型的高效萃取塔。特別注重用萃取方法解決中國豐富資源的利用、節(jié)能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研究從麻黃草提取麻黃素,從發(fā)酵液提取檸檬酸,其成果已應用于生產提出了從纖維硼鎂礦制取硼酸、硼砂以及從磷礦制取磷酸和磷鉀復合肥料的新工藝。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蘇元復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海寧

    出生日期:1910年4月19日

    逝世日期:1991年6月17日

    職業(yè):化學工程學家

    畢業(yè)院校:曼徹斯特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化學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2

    清朝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四月十九日,蘇元復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郭店鎮(zhèn)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工商家庭,祖父蘇鐘岳是前清秀才,后在郭店開辦磨坊,經營釀酒業(yè)。

    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冬,蘇元復再赴杭州,考入蕙蘭中學(今杭州第二中學)。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夏,蘇元復免試進東吳大學。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進入浙江大學化工系學習。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學畢業(yè),獲工學學士學位,由浙江大學教務長兼化工系主任李壽恒先生推薦,去天津南開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與全國各學科錄取的24人同赴英國,進入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學習。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了題為《人造纖維中微晶體排列》的論文,獲碩士學位。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期間,蘇元復經法國馬賽回國,直奔四川參加抗戰(zhàn)。妻子楊敏衡帶著年幼的兒子,從

    展開閱讀全文 ∨

    主要成就

    3

    科研綜述

    蘇元復深入研究液滴傳質理論,提出了水相中含少量雜質或添加表面活性劑時滴外傳質系數(shù)的表達式肯定了醚類-水等二元系統(tǒng)存在著激烈的界面湍動提出了既考慮前混又考慮返混的萃取塔復合模型首創(chuàng)了兩種新型的高效萃取塔。特別注重用萃取方法解決中國豐富資源的利用、節(jié)能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研究從麻黃草提取麻黃素,從發(fā)酵液提取檸檬酸,其成果已應用于生產提出了從纖維硼鎂礦制取硼酸、硼砂以及從磷礦制取磷酸和磷鉀復合肥料的新工藝。

    20世紀30年代后期,蘇元復在四川參加抗戰(zhàn)期間常與工人一起掄鐵捶、敲鋼釬,在山巖上鑿眼試爆,先后完成液氧炸藥、油脂水解提取甘油和甘油精制等實驗研究,并建成中試工廠,增強了他將實驗室研究放大為工業(yè)過程的信心。

    開發(fā)礦物資源的綜合利用

    50年代后期,蘇元復先后領導開發(fā)了獨居石、硼鎂礦、磷礦、鎢礦等的綜合利用新工藝。他還率先將脈沖萃取塔引入上述流程。這項研究開創(chuàng)了分離鈾、釷、稀土元素的新

    展開閱讀全文 ∨

    人物評價

    4

    蘇元復是中國化學工程學科重要的奠基者之一。(費維揚院士評)

    蘇元復先生十分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踐。(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評)

    蘇元復一直堅持科研工作,即使在上世紀50年代科研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多數(shù)教師只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他卻帶領幾位年輕教師,利用今天看來相當簡單的儀器設備,堅持研究工作并獲得很好的結果,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袁渭康院士評)

    后世紀念

    5

    2010年4月19日,舉辦紀念蘇元復院士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同時為蘇元復院士紀念塑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