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凌叔華
別名:凌瑞棠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省番禺縣
出生日期:1900.3.25
逝世日期:1990
畢業(yè)院校:燕京大學
代表作品:《女兒身世太凄涼》、《酒后》
筆名:叔華、瑞唐、瑞棠、SUHOA、素心
人物介紹
凌叔華的父親凌福彭,字潤臺,出身翰苑,光緒十九年中舉人,與康有為同榜進士,歷任清朝戶部主事兼軍機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藝局及習藝所督辦、保定知府、天津道長蘆鹽運使、順天府尹代理、直隸布政使。
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界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他精于詞章、酷愛繪畫,曾與齊白石、姚茫父、王云、蕭厘泉、周啟祥、金城、王夢伯、陳半丁、陳寅恪等著名畫家過從甚密,組織"北京畫會",家里常有文人墨客出出進進。
這種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她從小便受到文學藝術(shù)的陶冶,并首先愛上了繪畫。在六歲的時候,她在花園中,用木炭在白墻上畫了很多山水風景、花卉和人物。她父親的一位朋友看到這些畫后對她說:"你的畫很有風格。你有天才,你會成為大畫家的。我要跟你父親講,讓他給你找一位老師……"這樣,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藝術(shù)家、慈禧太后寵愛的畫師繆素筠為師,還受到當時被稱為文化藝術(shù)界一代怪杰辜鴻銘的教育
愛情婚姻
1924年5月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作為北京大學教授兼英文系主任的陳源(西瀅)擔任接待,凌叔華也在歡迎的代表之列。5月6日下午,北京英文教員聯(lián)合會假燕京大學女子學院舉行茶話會歡迎泰戈爾,這時,凌、陳第一次相見。之后,書來信往,討論文學藝術(shù)問題。
1925年1月10日,凌叔華奠定她在文壇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在《現(xiàn)代評論》(第一卷第五期)上發(fā)表;3月21日,短篇小說《繡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發(fā)表,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至此她創(chuàng)作的興趣更濃,除在《現(xiàn)代評論》上發(fā)表小說外,也在《新月》月刊、《晨報》副鐫、《燕大周刊》、《文學雜志》、《大公文藝》、《武漢文藝》、《文學季刊》、《開明》、《國聞周刊》及《中國文藝》上發(fā)表作品。
終于在陳源(西瀅)主編的《現(xiàn)代評論》上邁出了文學生涯的第一步,是《現(xiàn)代評論》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后新月派的主要小說家。她"以一只善于調(diào)理丹青的手,調(diào)理她需要的
愛國情懷
心系祖國
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凌叔華是讀者熟悉的女作家,也是畫壇高手。在時代前進的軌道中,歷史的激流把她推了出來,多年旅居海外;雖然她像一只孤獨的風箏,但她沒有斷線,心里那根愛國主義的情絲,仍然執(zhí)著地纏繞著祖國的錦繡山河,迷戀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960年起,她前后多次回到北京,時時念及祖國的進步和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1970年3月29日,陳源因中風搶救無效而舍世,倫敦《泰晤報》認為,他的逝世使英國"喪失了一種與現(xiàn)代中國歷史最重要的一段時期僅存的聯(lián)系"。臺灣為他開了隆重的追悼會,但凌叔華還是讓他"落葉歸根",將骨灰安葬在江蘇無錫老家,可以滿足他用全部的愛永遠擁抱自己赤誠熱愛的國家。
之后,凌叔華寂寞地躑躅在異國的夕陽之下。她彈古箏,作國畫,侍弄與之為伴的蘭花、臘梅、文竹和水仙,她時不時地飛回北京觀光、訪友。1984年秋,她在倫敦進對蕭乾說:"我
人物評價
老作家的評價
凌叔華是一位氣質(zhì)嫻雅、溫柔、慈祥、謙遜、坦率而又熱情的人,一些早年接觸她較多的老作家,常談起她的性格和為人。1967年,蘇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華》一文里說:"叔華固容貌清秀,難得的她居然'駐顏有術(shù)'。步入中年以后,當然免不了發(fā)胖,然而她還是那么好看。……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著一點'迷離',一點兒'恍惚',總在深思著什么問題,心不在焉似的,我頂愛她這個神氣,常戲說她是一個生活于夢幻的詩人。"
相關(guān)信息
長期以來,香港和南洋書市流傳著署名"凌叔華"的長篇小說《夢里心聲》和短篇小說集《柳惠英》,在一些工具書和評論家的文章里(包括我們編的《中國文學家辭典》征求意見稿在內(nèi)),也都把這兩本書列在她的名下。1981年5月16日,凌叔華在北京寫給我的信中聲明說:"《夢里心聲》及《柳惠英》二書,均非我的作品。約十年前,我在《南洋商報》聲明過一次:非我所作。(當時南洋大學學生寄我一冊,問是否拙作)此二書的內(nèi)容不詳,故我不負責任。不料十年之后,二書仍在香港、南洋發(fā)售。我也管不得許多,因香港等未加入國際出版法機構(gòu),故可以橫行無忌,作家也只好忍氣吞聲吧?。ㄟ@真是"無本生利的生意",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萬一內(nèi)容卑鄙無聊,也只好忍受,版稅一文不給還是小事。)實在是哭笑不得,你看有何辦法!"后來有幸在北京華僑飯店一晤,她又特別強調(diào)那兩本書不是她的作品。
這是一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