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孫伏伽
國籍:中國(隋朝-唐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
出生日期:不詳
逝世日期:公元658年
職業(yè):官吏
主要成就: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人物生平
隋朝:做過地方小吏,后升任萬年縣法曹(縣級司法部門部長,相當于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
唐武德:順降唐朝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
武德末年,玄武門之變之后:賜男爵,食邑樂安(應與玄武門之變有關)
唐貞觀: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拜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常設二人)
貞觀五年(公元632年):因審判錯案被罷官,不久被任為刑部郎中(刑部下屬部門部長的秘書,有職權),后再任大理寺少卿,轉調民部侍郎(即戶部待郎,民政、戶籍、財務部門副部長)
貞觀十四年(公元641年):轉調升職為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貞觀年間(貞觀十四年后):陜州刺史(陜州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地區(qū)級市長)
永徽五年(公元654):,孫伏伽年老辭官
顯慶三年(公元658):孫伏伽于武城(現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zhèn))家中壽終正寢(辭官后四年),其墓位于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zhèn)雙屯村北。
人物事跡
進諫三策
武德初年,針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孫伏伽向唐高祖李淵進諫三策: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不聞其過”,因此勸告皇帝虛懷納諫,“開不諱之路”,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他認為,隋末皇帝貪圖安逸享樂,官場淫風四起,是王朝滅亡的征象,勸告皇帝不要沉迷于聲色犬馬,要雅正社會風氣。其三,“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身邊的人亂國,因此,他勸告皇帝慎重挑選皇太子及諸王身邊的人,防止身邊的人誤國壞事。孫伏伽指陳得失,無所回避,慷慨至誠,使唐高祖深受感動。唐高祖認為孫伏伽“既懷涼直,宜處憲司”,遂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
諫言信義
唐朝平定天下后,唐高祖頒布了大赦令。但是不久之后,唐高祖又要處罰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孫伏伽進諫說:“王者無戲言?!蓖艄ゴ蛱煜聲r,應該隨機應變,現在四方已定,應該制定法律與天下人共同遵守?!胺ㄕ弑菹伦宰?/p>
相關故事
敢于誠言直諫的孫伏伽
《登科記考》及《唐摭言》中都記有“進士,隋大業(yè)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孫伏伽,皆隋之進士也明矣?!?/p>
唐太宗在繼位之前,南征北戰(zhàn),經常打仗。后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于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里就癢癢。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獵,他領著幾個侍衛(wèi),背弓插箭,帶著獵鷹和獵犬,正要出發(fā)。這時孫伏伽匆匆趕來,一把拉住馬韁說:“陛下打獵,游戲林中,騎馬射箭,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是很危險的。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勸陛下為了國家百姓,不要貪圖一時痛快,任著性子干這種無益的營生?!?/p>
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又掃興又尷尬,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是他又不想破壞大唐朝虛心納諫的傳統(tǒng),于是就耐著性子說:“我今日閑著無事,又不貪戀女色,只喜好打獵,想借機會出去走走。再說我打獵都繞著村莊,從不驚擾百姓,另外侍衛(wèi)也帶了十來個,你還有什么不放心的?”
說完就要登鞍上馬,并從隨從揮揮手,準備
歷史評價
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于直言上諫,有魏征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治書侍御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后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來,合家狂喜而孫伏伽若無其事。
孫伏伽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完備、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