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張遠達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中國湖北省
出生日期:1914年12月19日
逝世日期:1985年7月25日
職業(yè):教師
代表作品:《有限群構造》
簡介
張遠達是一位致力于群論研究的數(shù)學家.他的專著《有限群構造》,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有限群構造理論的最新成果,在國內頗有影響.他還發(fā)表了10多篇論文,主編出版了近10本數(shù)學科普讀物.他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數(shù)學人才.曾當選為湖北省數(shù)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湖北省特等勞動模范.
人物生平
張遠達幼年喪母,由繼母撫養(yǎng)成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經營米業(yè)的商人.10歲那年,父親將他從湖北漢陽蔡甸帶到武漢讀私塾,后到漢口一個教會中學(名博學中學)讀初中,又進漢口私立江漢中學讀高中.
高中剛讀了一年,他父親因病去世.那年張遠達才15歲,家庭經濟日漸困難.他的祖母,意欲要作為長孫的張遠達輟學經商,繼承父業(yè).張遠達既酷愛學習,又關心弟妹的前途,對于輟學經商這一重大抉擇猶豫不決.老師見他好學專攻,很有培養(yǎng)前途,鼓勵他克服困難,堅持學下去.張遠達和他祖母采納了老師的意見,決定留漢繼續(xù)讀高中.祖母讓他叔父負擔張遠達一家的生活.
讀高中那幾年,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氣焰日漸囂張,武漢人民的抗日情緒日趨激烈.張遠達所讀的高中江漢中學系日本人辦的學校.為抗日,他和師生們時常罷課,堅決向當時的湖北省教育廳請愿,要求轉學.湖北省教育廳不予支持,激起了同學們的義憤.張遠達和愛國同學齊心協(xié)力的力爭,得到社會輿論
有限群的研究
有限群是代數(shù)中的一個古老分支.世界各國僅在二戰(zhàn)后期幾年中斷過群的研究,但不久又恢復了對它的探索.而在我國,對群論的研究相當薄弱.1955年秋,張遠達被派往莫斯科大學進修.他毅然決定改變研究方向,師承庫洛什(?。ぃ濮猝唰?,研攻群論.1956年夏回國后,他又到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從事群論研究.1957年返回武漢大學數(shù)學系繼續(xù)擔任系主任后,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群論.1956到1963年,他先后發(fā)表了論文[1—4].這些論文及其后續(xù)文章,在超可解性與冪零性的關系、群階對超可解性的影響等方面推廣或改善了前人的結果.1965年,張遠達決定系統(tǒng)整理研究成果,撰寫專著《有限群構造》,并擬定出了寫作提綱和研究計劃.沒有想到,“文革”開始了.
在“文革”中,作為系主任的張遠達也就成了“橫掃”的對象,被不公正地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他多次遭到批斗、游街、身心受盡折磨.他的大女兒和夫人先后不幸去世.就
教書
一個是書,一個是人,有了這兩個基礎,就不怕中國的群論研究搞不上去.張遠達決心在晚年把這兩件事情辦好.
科學的春天到來后,張遠達完全可以乘勝摘取更加豐碩的成果,但他看到現(xiàn)代化建設急需培養(yǎng)大批人才,因而毅然決定把工作重點從科研轉向教學.他對學生說,任何個人的努力都比不上一代接一代地向科學沖刺.
1978年,國家開始恢復培養(yǎng)研究生.按原訂計劃,張遠達招收10名研究生.這個數(shù)目已經是夠多的.但看完試卷,他眼里閃著喜悅的光輝,找到校領導.“這批考生不錯,我要求增加招研究生的名額!”望著這位年逾花甲、體弱多病的老教授的清瘦面孔,校領導笑了起來:“怎么,指導10名研究生,還不夠您忙的?”
一名導師一般指導四五個碩士生.現(xiàn)在,他超過一倍,還挑著數(shù)學系系主任這副重擔,怎么能往這個老教授身上再加任務呢?張執(zhí)著地申述自己的理由:“現(xiàn)在,國家缺的就是人才,多招收一個,不是多增加一份力量嗎?”他的意見一直反映到教育部.最后
晉升為教授
“文革”中,他雖然被打入社會的最底層,但仍然關注著祖國的命運和前途,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深為擔憂.粉碎“四人幫”后,國家重新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大道.他再次看到了中國的希望.1978年2月4日,他再次寫了入黨申請書,希望實現(xiàn)“把晚年全心全意地貢獻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的宿愿”.1978年,武漢大學恢復了張遠達的數(shù)學系主任職務.1979年初,張遠達雙喜臨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晉升為教授.
武漢大學數(shù)學系是一個大系,全系教師110多人,有5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還有不少外來的進修教師,課程不少,此外還擔負著全校兩千多學生的高等數(shù)學基礎課的教學任務,課頭達到三十多個.
“十年動亂”給教育戰(zhàn)線留下的后遺癥在數(shù)學系反映出來.有的教師認為科研是輸入,教學是輸出,只愿搞科研,不愿承擔教學任務.部分青年教師不安心講基礎課,希望講選修課或出國進修.張遠達一上任,便到教師中去走訪、調查.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他在全系教師大會
人物評價
了解張遠達的人說:“他,從不惜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他人.”
十年“文化饑餓”之后,許多青年人有一種求知的渴望.他們希望得到指點.在教育戰(zhàn)線上辛勤耕耘了40多年的張遠達,了解青年人的這種愿望,總是盡力去滿足.
在校內,學生們找他求教,無論是在教室,在圖書館,還是在路上;無論是本系的,還是外系的;無論是他任課的班,還是他不任課的班,他都耐心回答.在校外,有些青年找不到人輔導,跑到張遠達家里請教.1980年以前,他家只有兩間小房,找他的人,有時擠滿了房子.這些青年,不但在這里得到知識,而且得到動力.張遠達的那股熱情,溫暖著他們的心,鼓舞著他們去追求高尚的目標.
有一次,張遠達把一大包材料交給一個研究生代為轉交他人.這個研究生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部書稿.作者是一位中學教師,寄來請張教授審閱.研究生一頁一頁往下翻,吃了一驚,在張遠達審閱過的章節(jié),原稿上的筆誤,不合規(guī)定的數(shù)學表達方式,推算中的疏忽和錯誤,一一用紅
對待榮譽、金錢、子女的態(tài)度
這常常是顯示一個人心靈的“心電圖”.心靈是美還是丑,都會在這個屏幕上真實地反映出來.
1981年,武漢大學派代表團去法國考察.代表團的名單中最初有張遠達的名字.他看了后,主動推薦系里另一位青年教授替換他.有人為他惋惜:“這不僅是出國的問題.這樣安排,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榮譽!”這話傳到張遠達耳朵里,他坦然一笑:“現(xiàn)在,我最需要的是時間!”
1980年,武漢大學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發(fā)給張遠達超工作量獎108元.他想了想,把這個數(shù)分解為兩個數(shù):100和8.8留下,100交給系里.一些人不理解,張遠達回答說:“許多老師,特別是中年老師,擔子重,工作多,實行獎勵是合理的.留下這八元,表示我舉雙手擁護這項辦法.我是共產黨員,多做工作,這是我的本分!”
常有作者慕名把自己的論文寄給他審稿.對于優(yōu)秀論文,他總是向學術刊物推薦,為一些尚不見經傳的作者鳴鑼開道.1981年,一位作者來信表示感謝,還想請他推薦另一篇論文.信中提
患病及辭世
張遠達患的是腸系膜淋巴惡淋腫瘤,自1985年5月18日住進醫(yī)院后,本來消瘦的身體更加骨瘦如柴,而腹部以下又腫得令人目不忍睹.但他神志清醒,不愿別人為他擔憂,從未因疼痛而高聲呻吟一聲.
朋友、學生、校系領導、親屬絡繹不絕地趕往醫(yī)院看他.張遠達與他們談的總是三件事:工作、學習、后事安排.
7月20日上午,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黃訓騰等趕往醫(yī)院看望張遠達.張?zhí)稍诓〈采喜荒軇訌棧稚洗蛑踽槪旤S關切地詢問他有什么要求時,他斷斷續(xù)續(xù)非常吃力地說:“我還有許多工作沒有做完,還有5位研究生未曾帶到畢業(yè).”他語氣殷殷地托請另一位教授接著帶下去.接著,他又交待了代數(shù)研究生班和代數(shù)助教班的工作,還就系里中青年教師如何提高和干部的選拔培養(yǎng)發(fā)表了意見.
在談到后事安排時,他掙扎著提高音量,氣喘加劇了,但是口氣堅決了,他再次強調三條:不要組織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遺體立即送解剖室作病理解剖,作為對國家的最后貢獻.
7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