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詩詞 > 正文

    姓趙的皇帝

    作者:淘名人 時間:2021-08-07 23:54 來源:淘名人 閱讀: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gòu)(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jié)度使。靖康之變后,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低踮w構(gòu)即位于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間,迫于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大臣。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于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gòu)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

    簡介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歷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fā)第一次“宋夏戰(zhàn)爭”,經(jīng)三年交戰(zhàn)后,雙方簽訂“慶歷和議”。期間,遼國趁機以重兵壓境,逼迫宋廷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慶歷三年(1043年),趙禎任用參知政事范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企圖遏止日益嚴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現(xiàn)象,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在東京福寧殿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于永昭陵。趙禎在位期間,北宋經(jīng)濟繁榮,科學技術(shù)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將其統(tǒng)治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制集》一百卷?!度卧姟蜂浻衅湓姟?/p> 簡介

    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策。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謚號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永熙陵。

    簡介

    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兒。涿郡人,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qū)東關(guān))。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zhàn)略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趙匡胤在后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榮在位時隨征北漢、南唐,屢建戰(zhàn)功。柴榮病重時,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tǒng)帥。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漢及契丹聯(lián)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jù)宰相趙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先后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jù)政權(quán),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tǒng)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quán)”,罷去禁軍將領(lǐng)及地方藩鎮(zhèn)的兵權(quán),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jié)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累謚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簡介

    宋欽宗

    宋欽宗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gòu)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元符三年(1100年),趙桓生于坤寧殿。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開封,卻無力抵御。北宋亡國皇帝,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于燕京,終年56歲,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獻陵。

    簡介

    宋真宗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后改名趙元休、趙元侃[2-3]。趙恒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戰(zhàn)派寇準等人的勸說下,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zhàn)于澶淵。當時局勢有利于北宋,但因趙恒懼于遼的聲勢,并慮及雙方交戰(zhàn)已久、互有勝負,以每年給遼一定銀絹(歲幣)為條件,于澶淵定盟和解,約為兄弟之國,即為“澶淵之盟”。趙恒在位后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而趙恒也沉溺于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乾興元年(1022年),趙恒駕崩于延慶殿,享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于永定陵。趙恒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所撰的《勵學篇》。有《御制集》三百卷傳世,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簡介

    宋孝宗

    宋孝宗趙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趙伯琮,后改名趙瑗,賜名趙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gòu)養(yǎng)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于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jié)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同年高宗讓位于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于三子趙惇,自稱壽皇圣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于永阜陵?!度卧~》錄有其詞一首。后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銳意收復(fù)中原;內(nèi)政上,加強集權(quán),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后世稱其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簡介

    宋光宗

    宋光宗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為成穆皇后郭氏。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賜名趙惇,授右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轉(zhuǎn)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后,拜鎮(zhèn)洮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禪位,登基為帝,改元紹熙。紹熙五年(1194年)禪位于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nèi)禪”。慶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駕崩于壽康宮,享年五十四歲,謚號憲仁圣哲慈孝皇帝,廟號光宗,葬于永崇陵。嘉泰三年(1203年),加謚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nèi)心理嚴重,以致后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zhuǎn)衰。

    簡介

    宋寧宗

    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娘的次子。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邸,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胄、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改年號為“慶元”。宋寧宗即位后,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為相,趙、韓兩派斗爭激烈。慶元元年(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quán)。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嘉泰四年(1204年),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后削去秦檜封爵,打擊了投降派。開禧二年(1206年)宰相韓侂胄北伐金朝,因北伐失利,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永茂陵。寶慶三年(1227年)上謚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史載宋寧宗的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在他統(tǒng)治前期,朝政由韓侂胄把持,后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且在兩次宋金戰(zhàn)爭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jié)儉,并善于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嘉定年間,南宋的人口、戶口均達到峰值,官方還確立了江南禪院五山十剎的地位。

    簡介

    宋理宗

    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趙與莒,后改名趙貴誠,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1-2]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宋寧宗死后,趙昀被權(quán)臣史彌遠擁立為帝。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quán)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wù)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后,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采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lián)蒙滅金。同年出兵收復(fù)三京,但以失敗告終,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宋朝背約為由,全面侵宋,持續(xù)四十多年的宋蒙戰(zhàn)爭爆發(fā)。晚年趙昀又沉湎于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zhàn),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并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僅次于仁宗,享年六十歲。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fù)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于永穆陵。

    簡介

    宋度宗

    宋度宗趙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宋朝南渡后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趙孟啟,又名趙孜,字長源。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為養(yǎng)子,先后被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改年號為“咸淳”。即位時,金朝已經(jīng)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古帝國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quán)交給賈似道執(zhí)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于暗無天日之中。咸淳十年(1274年)駕崩于臨安,終年35歲,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永紹陵。

    簡介

    宋恭帝

    趙?(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男,漢族,臨安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1276年)在位。他是宋度宗趙禥次子,母全皇后,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wèi)上將軍等。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賈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陳宜中。臨安府(今杭州市)被元軍占領(lǐng)后,被送至元大都(今北京市),之后到西藏出家為僧。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2歲。無謚號,張世杰等人曾為其上過尊號孝恭懿圣皇帝。

    簡介

    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趙宗實,后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yǎng)子。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后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岳州團練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后,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shè)局專修《資治通鑒》。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于宮中福寧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4年,謚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號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謚體乾應(yīng)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簡介

    宋端宗

    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臨安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趙?、宋末帝趙昺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1276年6月14日),被立為皇帝,改元景炎,冊封生母楊淑妃為太后,同聽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于永福陵,年僅九歲,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韓宋上謚號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簡介

    趙昺

    趙昺(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臨安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wèi)王等爵位,母親是俞修容,景炎三年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年號為祥興。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與元朝在崖山?jīng)Q戰(zhàn)(史稱“崖山海戰(zhàn)”),宋朝戰(zhàn)敗,元軍隨后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七歲的趙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至此滅亡。

    簡介

    趙旉

    趙旉(1127年7月23日-1129年7月28日),應(yīng)天府寧陵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南宋皇帝(一般不被承認,史稱元懿太子),宋高宗趙構(gòu)之子。建炎元年(1127年7月23日),生于南京應(yīng)天府,同年九月,拜檢校少保、集慶軍節(jié)度使,封魏國公,建炎三年(1129年),苗劉兵變,高宗退位,苗傅、劉正彥立魏國公趙旉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同年,高宗復(fù)位,遷都臨安府,立魏國公趙旉為皇太子。建炎三年(1129年),太子趙旉薨逝,謚號元懿太子。

    簡介

    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后,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yīng)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簡介

    趙構(gòu)

    趙構(gòu)(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后韋氏。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于皇太子趙眘,被尊為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曰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他在位時,迫于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后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大臣。趙構(gòu)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簡介

    趙佶

    宋徽宗趙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即位之后啟用新法,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后經(jīng)蔡京等大臣的誘導(dǎo),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來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東南35里處)。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shù)天才與全才。被后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采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jié)局。并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簡介

    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qū)東關(guān))。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shù)家,宋朝開國皇帝。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趙匡胤于后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時屢建戰(zhàn)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趙匡胤受命抵御北漢及契丹聯(lián)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后,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jù)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致力于統(tǒng)一全國,先后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jù)政權(quán),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tǒng)一。趙匡胤先后兩次“杯酒釋兵權(quán)”,罷去禁軍將領(lǐng)及地方藩鎮(zhèn)的兵權(quán),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jié)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shè)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后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概述內(nèi)圖片來源:明人繪趙匡胤立像)

    簡介

    相關(guān)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