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鐘榮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中山
出生日期:1866年
逝世日期:1942年
職業(yè):教育家
信仰:三民主義
個人簡介
鐘榮光(1866—1942),字惺可,廣東中山市小欖鎮(zhèn)人。
鐘氏早年中舉,精于八股,后擔任格致書院漢文總教習,開始學習西學,經(jīng)歷與蔡元培頗多相似。
著名教育家,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1894年中舉人,以擅長八股文聞名于時,后入興中會,創(chuàng)辦《博聞報》、《可報》等報刊宣傳革命,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899年受聘為美國教會學?!獜V州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漢文教習。后出任嶺南學堂教務(wù)長、嶺南大學董事會主席,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主管嶺大期間,創(chuàng)辦嶺南農(nóng)科大學、嶺南工學院、商學院、孫逸仙醫(yī)學院。1942年在香港病逝。
人物評價
鐘先生才智過人,資格最深,辦學成績斐然!但只名聞于鄉(xiāng),不聞于國,殆亦只求集中,不事他騖之故。
——廣州市長、孫中山之子孫科
鐘先生一表人才,體修長,貌清癯,雙目含笑。和易近人,心慈而口訥。談言演講之間,輒助以手勢而表其心意,偶插英語,雜以婉轉(zhuǎn)土音,異常悅耳。日常穿洋服,結(jié)長狹領(lǐng)帶,頭戴巴拿馬帽,手持行杖,目戴眼鏡,氣象樸實,與歸國華僑外表無異。其出也,既無私車,亦無專船,除公共交通工具外,常勞步履。在南方炎熱天氣之下,仆仆東山與惠愛馬路之間,每每抽巾拭汗,脫帽扇涼,市民肅然目送,相顧而言曰:此嶺南大學鐘榮光校長也。
——嶺南大學校友楊華日《鐘榮光先生傳》
:北有蔡元培,南有
海德格爾在闡釋荷爾德林的詩歌時,稱之為最接近自然和神性的作品——在南方廣闊的天宇下,灰色的云層上,一位“天空、大地與光明”的兒子,也在凝視著我們,凝視著我們的內(nèi)心。
鐘榮光一生功績大者多矣,最聞名的就是“鐘校長”這個稱呼。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嶺南大學的近代化,說鐘榮光是“嶺大之父”不為虛美;因了嶺大的成長,鐘榮光在近代中國教育史和廣東發(fā)展史上有了永久的影響。
我們緬懷那個“逝去的年代”,最值得回憶的就是精神領(lǐng)域的成就,教育的成就,大學的成就,大師的成就?!按髮W校長”這一極少數(shù)極精英之群體,自然是最輝煌的一道風景線。當我們提起北大的蔡元培、蔣夢麟、胡適,清華的梅貽琦、羅家倫,南開大學的張伯苓和東南大學的郭秉文諸先生,提起這些不朽的名字時,一種近乎宗教的情感會油然而生。
與這些前賢并列,鐘榮光當之無愧。早在1920年代,就有“北張(伯苓)南鐘”之稱,其實鐘榮光聲譽早著,他比蔡元培先生還要長兩歲;兩人的
早年行跡
設(shè)館之地鐘榮光1866年9月7日出生香山縣小欖鎮(zhèn)鐘家巷富庶農(nóng)家,自小隨經(jīng)商的父親到香港讀私塾,其后回廣州讀大館。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其后在廣州老城設(shè)館授徒,就是現(xiàn)在的廣衛(wèi)路華寧里。
當時,鐘榮光目睹國事日非,意志消沉,與同學舉人江孔殷(即“羊城食圣”江太史)自甘頹廢。1895年,孫中山密謀起事,設(shè)“農(nóng)學會”于雙門底王家祠(今北京路中段附近),鐘榮光參與籌劃第一次武裝起義。1896年,他加入興中會,創(chuàng)辦《博聞報》、《可報》、《安雅報》等宣傳革命。
興中會墳場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在廣州設(shè)農(nóng)學會,準備廣州起義,后失敗。興中會墳場由鐘榮光、鄧植卿等27人發(fā)起,于1923年由孫中山令廣東省省長在東郊大寶崗(現(xiàn)先烈南路25號)拔地建立,1983年被確定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鐘榮光與革命事業(yè)的不解之緣。
格致書院
1900年,鐘先生擔任格致書院漢文總教習(最早地址在六二三路沙基金利埠),此為參與新式教育之始,地址在四牌樓福音堂(今解放中路附近),同時努力學習英文及西學,同時還曾參與營救史堅如未果。年中因兩廣義和團影響和對教會事業(yè)之威脅,書院遷至澳門,改名為“嶺南學堂”。
時代更替,鐘先生昔年活動場所多不可考,尤其是解放中路一帶,記者詢諸居民,多說這里舊建筑已全部拆除,只能悵想。
中大草木
1904年,嶺南學堂由澳門遷回廣州,在河南康樂村建校(即今中山大學校址)。鐘先生舉家遷往學校臨時木屋居住,從此以嶺南為家。這是鐘先生一生主要的活動空間。
黑石屋聞名遐邇的黑石屋,是鐘先生長期居住的所在,據(jù)研究者稱這里最早是教工宿舍,后來嶺大校舍漸寬,才作為鐘先生居所?,F(xiàn)在已辟為中山大學第一招待所(貴賓樓)。
鐘氏任嶺南大學校長時的居所為黑石屋。鐘氏弟子回憶曰:“中山先生以至中外來賓,學者專家、學生家長及一般親朋,常踵門訪問,村人野者亦出入無阻。至于鐘夫人饗客之烹飪絕技,交際之豐儀,則有助于先生不鮮也。嶺南同學緬懷此屋,視為圣地?!眰髡f宋慶齡“廣州蒙難”時在此流產(chǎn)。
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校訓和懷士堂已在背后,面前是幽長靜謐的嶺南路,我的右手便是黑石屋,80余年的風塵,使它更加雅致而深沉。黑石屋是芝加哥的伊沙貝·布勒斯頓夫人出資為鐘先生興建的寓所,鐘先生在此度過十年時光。WillianErnstHocki
馬丁堂
中區(qū)大草坪和周圍的建筑,是中大的精華,也是嶺南大學的“遺址”。馬丁堂是嶺大第一座永久性建筑,以它為代表的所有西式建筑,包括水塔、郵局、珠江南岸的嶺大碼頭,都是鐘先生親手奠基的。
榮光堂
為紀念鐘榮光功德而建的榮光堂,位于中山大學嶺南路。
在嶺南路的中段,是紀念鐘先生功德的“榮光堂”,建于1924年,現(xiàn)在作賓館之用,接待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聞人。
孫逸仙紀念醫(yī)院
1930年,教會所辦之博濟醫(yī)院合并至嶺南大學,為紀念孫中山在此開始學醫(yī)及革命活動,鐘榮光將其改名為“孫中山紀念博濟醫(yī)院”,后又改名為“中山醫(y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位于今日沿江西路),鐘先生的足跡,雖在嶺大之內(nèi),卻出了康樂村了……
聲名遠播
嶺南大學學生遍布海內(nèi)外,口碑相傳,鐘榮光在香港及東南亞一帶教育界影響甚大,香港至今有嶺南鐘榮光中學。
人物詞典
鐘榮光29歲中舉,在廣州文場上大名鼎鼎,與劉學詢、江孔殷、蔡金剛并稱四大金剛。他的老友胡繼賢在《我記憶中的鐘榮光先生》中說,鐘榮光中舉后終日花天酒地、放浪形骸,嫖、賭、飲、吹,無所不會,做槍手、收賭規(guī)是他的生涯。聳人聽聞吧?
生于凋零之世,鐘榮光又是血氣方剛,性情瀟灑,漸趨玩世不恭。他文采飛揚、邏輯縝密、觀點新奇,老儒博士也為之驚詫,但鐘榮光又不屑功名,不求聞達,卻自設(shè)大館課授徒眾。課外兼為槍手,就是在貢院頂替別人人場,或者在鄰位為考生代筆。當時科舉作弊之風盛行,還有專門之經(jīng)紀公司,鐘榮光也從中獲利。
不無反諷的是,老同學江孔殷食遍天下奇珍,一號稱“食圣”,最后卻因戰(zhàn)爭餓死。鐘榮光卻幾為當代圣人!
1896年,鐘榮光加入興中會,成為早期興中會會員之一。與孫中山一樣,他也短發(fā)改裝,示與清廷決裂。他從此一改過去放蕩不羈的生活作風,戒絕鴉片;實行一夫一妻,和妾侍鄧主依脫離夫妾關(guān)系,供她學習醫(yī)科。
皈依基督
歷史懸案
“宋慶齡在鐘榮光居所流產(chǎn)”存疑
記者向中大歷史系胡守為教授,一個年邁古稀的長者了解有關(guān)鐘榮光先生的情況,胡教授說他是1947年進嶺大的,因此對鐘先生也只是側(cè)面了解。他推薦說孫中山紀念館的余齊昭老師研究最力,著有《孫中山文史圖片考釋》一書。
在永芳堂,一間光線不甚明朗的小屋里,記者見到了余老師。60多歲的余老師是客家人,她的背后是裝滿孫中山研究著作的書櫥。她說,自己輾轉(zhuǎn)過許多地方,1978年回到中大,開始研究孫中山。在對孫中山的研究中,她發(fā)現(xiàn)了鐘榮光這個人“很有價值”。這時是1980年,不覺已20多年了。
余老師說,我是通過孫中山了解鐘榮光的,他們是同鄉(xiāng)、革命同志,孫中山在嶺大做過不少演講,也多在黑石屋與鐘先生聊天。鐘先生是革命者,更是超然的知識分子,所以陳炯明也很敬佩他,能請他出來調(diào)停他和孫之間的矛盾。
關(guān)于的傳奇很多
余老師花了大量心力來考證,并樂此不疲。最為人關(guān)注的一件事情,就是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時宋慶齡的流產(chǎn)是不是在黑石屋,這是宋一生唯一一次懷孕。過去廖夢醒的記載說是6月18日宋在黑石屋避難時流產(chǎn),根據(jù)是其母何香凝的敘述“在廣州蒙難途中流產(chǎn)”。
但余老師認為,宋的流產(chǎn)應(yīng)當是次日(6月19日)由孫中山的美國顧問那文陪同下往香港轉(zhuǎn)赴上海后發(fā)生的,理由之一婦女流產(chǎn)后身體極弱,不可能立即長途跋涉。1982年,她為此找到孫中山的副官張猛(1980年代末去世),答復(fù)也是宋在黑石屋并無劇烈反應(yīng)。事情過程或有爭議,有一點是無疑的,鐘榮光與孫中山的交情深厚,黑石屋也因此成為歷史的前沿舞臺。
對鐘先生,余老師用典型的廣東人的語言說,這個人很崇高,很純粹,我很崇拜他……
精彩言論
三十年科舉沉迷,自知錯悔改以來.革過命,無黨勛;做過官,無政績;留過學,無文憑。才力總后人,惟一事工,盡瘁嶺南至死。
兩半球舟車習慣,但以完成任裎?鄭?凰講疲?腥沼?;仓e?櫻?型街?;不求??屑鞘觥A榛昴蘇嫖遙?付嗄チ罰?俟榛?接郎??——鐘榮光七十歲自撰挽聯(lián)
大學校長:現(xiàn)代大學的人格化象征
個人其它信息
我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建立和發(fā)展,主要是向西方學習的產(chǎn)物。大致是清末民初學習日本,五四后學習美國,50年代后學習蘇聯(lián)的過程。1895年創(chuàng)辦的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1896年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和1898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可以視為是我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起點。比較顯著的坐標,是北京大學在蔡元培手中完成了現(xiàn)代性的改造。在我國現(xiàn)代大學生長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批優(yōu)秀的教育家和大學校長,如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潘光旦、張伯苓、唐文治、竺可禎、郭秉文、羅家倫、吳有訓、傅斯年、茅以升、陳垣、鐘榮光、劉湛恩、陸志韋、吳貽芳等等。
社會評價
事實上,每一所大學的成長都與教育家相連,如蔡元培、蔣夢麟之于北京大學,梅貽琦、潘光旦之于清華大學,張伯苓之于南開大學,唐文治之于交通大學,竺可楨之于浙江大學,陳垣之于輔仁大學,鐘榮光之于嶺南大學,陸志韋之于燕京大學,吳貽芳之于金陵女子大學等等。這些大師正是現(xiàn)代大學的人格化象征。他們在不同方向上的可貴探索,豐富著生長中的現(xiàn)代教育文化?!本├砉ご髮W高教研究所研究員、《大學精神》作者楊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