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賈魯
別名:友恒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東高平(今屬山西晉城)
出生日期:公元1297年
逝世日期:公元1353年
職業(yè):水利家、大臣
主要成就: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中書左丞 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 賈魯河
代表作品:“賈魯治河”
歷史成就:參與編撰《宋史》
生平簡介
賈魯,字友恒。河東高平(今屬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黃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專家。廿八歲時,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又被選為丞相東曹椽、戶部主事。后又奉詔專修遼、金、宋三史,擔任宋史的局官。賈魯擔任中書省檢校官后,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改革時政的、長達數(shù)萬言的主張。元惠宗任命賈魯為行都水監(jiān)。賈魯領受任務后,繪出了精細的治水圖,同時提出了兩個治河方案。后來采納了賈魯?shù)牡诙€方案。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賈魯親自率人修筑黃河。最后因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戰(zhàn)爭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延佑、至治年間(1314-1323)兩次中舉。泰定初年(1324年),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后任潞城縣尹,又升為戶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喪回籍。后被起用為太醫(yī)院都事。時詔修宋、遼、金三史,又調任宋史局官。書成后,遷燕南山東道奉使宣撫幕官。官員考績中名列第一,又調任中書省檢校
活動軌跡
兩次以明經領鄉(xiāng)貢。泰定初,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后改任潞城縣尹,屢升至戶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歷任中書省檢校、檢察御史、山北廉訪副史、工部郎中等職。其間,針對當時“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xiāng),賣兒賣女的悲慘局面,賈魯曾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于洪水之中。
黃河決河改道。河水在山東曹縣向北沖決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沖決金堤,沿岸州縣皆遭水患。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交界地區(qū)成為千里澤國。為保證運河通航保護山東、河北沿海地區(qū)的鹽場不被黃河沖毀,緩和黃泛區(qū)民眾的反抗,元政府不得不大規(guī)模治理黃河。
元政府在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jiān),任命賈魯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東、河南等處行都水監(jiān),專治河患。丞相脫脫召大臣研討“治河方略”,賈魯力排眾議,主張“河必當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役不大興,害不
所做貢獻
他受命為行都水監(jiān)使后,就沿河道實地考察,往返數(shù)千里不辭勞苦,取得治河第一手資料,并向朝廷進獻繪圖報告,提出兩個治河方案:一是就決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決河橫流,工程量小;一是堵塞決口,同時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盡管他的方案未被采納,而且朝廷又將他調離了行都水監(jiān),但他對河患嚴重性的認識促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治河主張。至正九年五月,決口之水東北注入沛縣,沖入大運河,危及漕運和鹽場。這年冬天,脫脫再次出任右丞相后,集群臣會議治河方案。賈魯以都清運使的身份,參加了治河討論會,再次提出自己的兩個治河方案,盡管會上反對賈魯方案和另提方案的大臣不在少數(shù),而賈魯進一步申述了自己的主張。脫脫當機立斷,決定采用賈魯?shù)暮笠粋€方案。至正十一年,55歲的賈魯出任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指揮十五萬民夫和二萬士兵,開始了黃河治理史上的著名的“賈魯治河”。
賈魯敏達干練,竭誠行事。他面對奔騰咆哮的黃
治河時間
賈魯主持的這項治河工程,是至正十一年四月開工的,七月完成疏鑿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輯通行,并開始堵口工程,十一月,土木工完畢,各種堵堤建成。整個工程計190天。
賈魯采取的治河方法是疏塞并舉,先疏后塞,采取先易后難的方案。他考慮到疏浚的工程量最大,但比較容易,乘汛期來到之前,使疏浚工程控制在土工范圍內,可大大縮短工期,所以整個治河分為疏浚故河,堵塞黃河故道下游上段各決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以及堵塞白茅決口。
第一大工程是疏浚從黃陵崗到哈只口的黃河故道和凹里村到楊青樹的減水河。由于河道的情況有高有低,有寬有狹,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疏、浚方法。施工是從白茅口南二里的黃陵岡向東開始的,開新河十里到達南白茅,又開河十里至劉莊村,接入故道,從劉莊至專固浚故道有102里280步,從黃固到哈只口浚故道51里80步。這段干流工程共長182里。為防止以后堵口合龍后水勢狂怒,特疏浚凹里村減水河,從凹里村
河
河南境內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翻開河南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賈魯河發(fā)源于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qū)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后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長255.8公里,我們熟知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還時常有洪水泛濫,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今天的賈魯河雖然淺可見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據(jù)史料記載,鴻溝乃戰(zhàn)國時期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開通,故道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后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fā),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