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鄧文儀
別名:字雪冰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省醴陵東鄉(xiāng)白兔潭(今浦口)
出生日期:1905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1998年7月13日
職業(yè):原國民黨行政院內(nèi)政部政務次長
畢業(yè)院校:黃埔軍校
信仰:三民主義
代表作品:《游蹤萬里》《黃埔精神》《從軍報國記》《民族復興記》
人物簡介
鄧文儀(1905年—1998年),原國民黨中央常委,臺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1905年生于醴陵縣農(nóng)村家庭;1923年上初中四年級時報名參加廣東政府軍政部長程潛創(chuàng)辦的教導營學兵連,投筆從戎,技身國民革命。
1924年初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在開學典禮上聆聽了孫中山的訓示,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參加了到韶關隨侍孫中山的勤務工作;1924年底提前畢業(yè),隨同黃埔軍校教導團參加東征討伐叛軍陳炯明的戰(zhàn)斗,曾負傷;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1月回國參加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代主任,授少將;1928年任總司令部侍從參謀;1931年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秘書8年,參加發(fā)起"新生活運動",曾獲寶鼎勛章;1931年冬,在蔣介石授意下,國民黨特務組織復興社成立,他又是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1932年后,他積極參加
人物生平
鄧文儀,1905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醴陵,其祖父是擺賣衣服地攤的,父親是湖南醴陵的一家糖果雜貨店的店主。當他還是個小學生時,便深受他的校長王英兆的影響,王是一個保定軍事學校的畢業(yè)生:他使這個年輕的學生一頭栽入了游俠劍客和盜匪的傳統(tǒng)小說與史詩之中。王先生每星期兩晚上要給學生們講《水滸》的故事,描述和分析書中的人物及其個性,他們的武藝、社會背景和“綠林好漢”的正義行為。于是,在校長的影響下,鄧和他的同學們逐漸地把《三國演義》、《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平西》、《岳飛傳》,及《班超平中亞》等里面的人物視為自己的榜樣。
于是,小業(yè)主之子鄧文儀,與中國許多受武俠小說吸引的青少年一樣,懷著一種浪漫的決心長大——就像毛澤東那樣,他決心做一個見義勇為、扶濟貧弱、默默無聞、救國救民、任勞任怨、不為財色所動的正人“君子”,一個現(xiàn)代的“游俠”。他讀中學時所碰到的經(jīng)濟困難更增強了他的這種
人物軼事
鄧文儀是黃埔軍校一期的所謂蔣介石的“十三太?!敝?,曾是蔣介石的紅人。早在30年代蔣在江西“剿共”時期,鄧即任蔣的主任侍從副官,任何要人想和蔣見面都要事前通過他不可,其權勢之大,炙手可熱。蔣介石的侍衛(wèi)張毓中也說:“當時的鄧文儀先生,寵信之專,權勢之高,少有出其右者,我常在機場、車站和重要場合中,看到黨政軍要員見到他,無不畢恭畢敬,行禮問候?!?/p>
據(jù)特務處干部李邦勛回憶說:“原鄧文儀掌握的南昌行營調(diào)查課,也是蔣介石的特務組織之一,在1934年前同徐恩曾掌握的特工總部(中統(tǒng)前身)和戴笠掌握的特務處是鼎足而立,分道揚鑣進行反共反人民罪惡活動的,其分支機構亦遍布全國各都市。因為1934年7月南昌飛機場飛機被火焚毀,蔣介石以鄧文儀不能徹查據(jù)實報告,認為對他不忠,即于同年8月撤掉他的調(diào)查課課長職務,交由戴笠接替?!?/p>
張毓中則說:“據(jù)我們所知,領袖在秘密地準備對日抵抗,正設法增強軍力,尤其是空軍軍力,故命曾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