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賢達
國籍:中國
民族:回族
出生地:滄縣楊石橋(今孟村回族自治縣)
出生日期:1932
逝世日期:2013.06.17
畢業(yè)院校:天津河北師范學院體育系
運動項目:武術
所屬運動隊:武術
專業(yè)特點:馬家拳,馬家鞭桿武林一絕
主要作品:《武術基礎練習》《通備拳》
人物簡介
馬賢達,1932年生人,武術教授,武術教育家,中國首批國家級裁判,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當代著名權威之一。中國著名武術流派“通備”武學的當代宗師,掌門人。
其為武術世家出身,其家族六代傳襲和研練武術,為中國武壇望族。
回族,祖籍河北省滄州。幼年從父--武術宗師馬鳳圖習武,并深受二叔馬英圖(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著名的大武術家之一)的熏陶和輔導。
其得乃父的真?zhèn)鲗嵤冢瑢9ァ巴▊渑鼟臁薄ⅰ伴_門八極”、“八閃翻”、“戳腳”、“九字螳螂手”、“太祖八斬手”等正本大藝,及通備勁所融會的“六合大槍”、“奇槍”、“風磨棍法”、“雙手刀、劍法”、“通備七十三劍、通備 袍劍(通備小劍)”、“劈掛刀法”等,尤受舅父羅文源所傳“扭絲”系列、“蒲團”系列棍法嫡傳。
其研習的馳名中外武壇的“馬家鞭桿”更是獨出一門,為馬賢達先生所傳所授者為最得意。
人稱“馬家拳,馬家鞭桿”武林一絕。近半個世紀以來,“馬家拳”(含器械)成為武
人物簡歷
1954年,他畢業(yè)于天津河北師范學院(今河北師范大學)體育系。
1962年,院系調整,馬賢達隨同陜西師大體育系,出任武水重研究室負責人。
1972年得到恢復并舉辦了全國武術比賽,他被國家體委邀請擔任大會總評議長,
1973年并受國家體委委托,執(zhí)筆修訂《1973年武術競賽規(guī)則》。
1980年,馬賢達在國家體委的推薦下參加了香港影業(yè)公司選聘拍攝電影《少林寺》武打演員和教練的選拔,他被選中擔任教練組和領導小組組長。
1981年,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武術分支系科的編寫工作,任分支系科副主編。
1983年,出任在南昌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觀摩暨全國散手比賽”總評議長和散手總裁判長,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是在全國大賽中身兼二職的唯一一例。
1972年起直至1984年的十多年間,一年一度的全國性賽事,都由他出任總裁判長、總評議長或仲裁委員會主任等職。
1985年首日本國之遙,由中國對外友好協(xié)會組成“中國武術代表團”
突出貢獻
馬賢達在西安體育學院執(zhí)教22年,把他最好的年華傾注于西體的武術學科建設,給西安體育學院武術教學、訓練和科研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以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教學態(tài)度,培育了數(shù)以千計的師資隊伍。他除體育科班出身外,自身還具有豐厚、扎實的家學淵源,把馳名海內(nèi)外的通備武學無私的傳授給在校學生及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求學者。他在校執(zhí)教時期,全國武術界視西安體院為通備劈掛、通備翻子(人稱“馬家翻子”)、通備八極以及各類棍法、鞭桿、短兵之重鎮(zhèn)。馬賢達雖在校執(zhí)教22年后調離了西安體院,但他所傳授的藝業(yè)以及他在國內(nèi)外武壇的影響,已深深的和西安體院聯(lián)系在一起。
80年代初,他多次出任全國武術比賽大會的裁判工作。文革期間被中斷數(shù)年的賽事,于1972年得到恢復并舉辦了全國武術比賽,他被國家體委邀請擔任大會總評議長,在百廢待興的歷史關頭,在無規(guī)則可循的情況下,他主持制訂了“競賽規(guī)則”,為文革后武術運動的復蘇打下了基礎。并受國
個人榮譽
1952年獲中國自1949年之后的首次武術擂臺賽(散手)冠軍,不足20歲的馬賢達,以不敗的紀錄擊敗通臂大師鄧鴻藻,戳腳大師李學文,名震中國武壇。并在同屆大會上奪得中國短兵格斗冠軍,武術表演金獎。充分凸顯出通備武術造就的劈(短兵)打(散手)練(套路)全面兼修的武林高手;1953年春獲華北區(q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短兵冠軍;1953年秋又以不失一局的成績獲全國短兵格斗冠軍。
鑒于馬賢達在武術事業(yè)上的成就與貢獻,于1983年被晉升為陜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體育總會常務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陜西省武術協(xié)會主席,并兼任陜西省政協(xié)六屆、七屆常委。
1985年,中國國家體委授予其“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獎”;1988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jié)“武術貢獻獎”;1995年被中國武術協(xié)會、國家武術管理中心主持評為“當代中國十大武術名教授”之一;199
曾任職務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兩屆委員 中國體育發(fā)展研究會委員 陜西省體委副主任 陜西省體育總會常務副主任 陜西省政協(xié)五屆委員、主席團成員,六屆、七屆常委兼任文衛(wèi)體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民族宗教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武協(xié)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陜西省武協(xié)主席 陜西省擊劍協(xié)會主席 陜西省殘疾人體協(xié)主席 陜西省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主任。
人物感言
馬賢達老先生講:我這些微不足道的成績,很大一部分是在西安體院工作、生活的22年中完成的,也是在體院黨政領導的教育、關懷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我隨調離體院近22年,但西體是我的第二母校,我對西體有著深厚的情意。西安體院已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迎來了輝煌發(fā)展的大好時代,我由衷地祝愿西安體院成為全國最優(yōu)秀的體育教育基地,成為國內(nèi)外更負盛名的體育重鎮(zhèn)。
馬賢達先生在《中國短兵》的一段話:“我是一名職業(yè)武術工作者,在我的短兵歷程和短兵生涯中,成就和業(yè)績是微不足道和不足掛齒的。但是,半個世紀以來,在短兵的近代發(fā)展史上,我還算一個歷史的見證人。本來在短兵這一領域里,參與這一行當?shù)娜藶閿?shù)不多,現(xiàn)存的和新中國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無幾。為使后來人能夠繼承和發(fā)展這一民族瑰寶,拙著將我一生的心得和體會總結出來,奉獻給當今的武術工作者。愿短兵事業(yè),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貢獻。”
主要著作
馬賢達先生兼資文武,堪稱文通武備,他在執(zhí)教術課之余,著述頗豐。發(fā)表過“中國武術史上的少林寺與達磨”等數(shù)十篇學術論文。
并主筆著有《武術基礎練習(一)》、《通備拳》(日文版)、《大刀王五傳奇》長篇武術歷史人物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大刀王五》,主編了中國武術史上首部大型(120萬字)武術辭書《中國武術大辭典》等。
1980年出任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首部功夫片《少林寺》的武打教練組組長、首席武術指導。
他的中國第一部短兵專著--《中國短兵》即將面世。
之后,《中國八極》、《馬家翻子》、《馬家劈掛》、《中國長兵》等十多部著述,陸續(xù)將和中外武術界見面。
馬賢達,回族,中國著名的武術運動家,1932年出生在河北滄州一個武術世家。他的祖上同京師大俠“大刀王五”、關東大俠馬芬爺、雙刀名手李鳳崗或有親屬關系,或有師承關系。他的父親馬鳳圖、叔父馬英圖則是滄州通備劈卦拳的名家。馬明達、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都是著名武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