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洪亮吉
字:字君直,小字稚存
號:別號北江、更生居士
所處時代:清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常州
出生時間:1746年10月17日子時
逝世時間:1809年6月24日未時(15-17時)
人物簡介
洪亮吉(1746~1809)先世祖籍在安徽歙縣洪坑,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采娶常州趙氏女,即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之三女為妻,洪公采為洪亮吉祖父,從此定居常州。
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三日(1746年10月17日)子時。自幼喪父,刻苦讀書,以詞章考據(jù)聞名,尤其擅長輿地。與同里黃景仁、孫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
洪亮吉多年屢試不中,先后充安徽學(xué)政朱筠、陜西巡撫畢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十五歲時終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擔(dān)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后督貴州學(xué)政,任內(nèi)為貴州各府書院購置經(jīng)、史、《通典》《文選》等方面圖書,提高了貴州學(xué)術(shù)水平。
嘉慶元年(1796)回京供職。嘉慶二年三月初三日(1797年3月30日),入直上書房,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嘉慶三年(1798),以征邪教疏為題考試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陳
文學(xué)成就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聲韻、訓(xùn)詁之學(xué),善寫詩及駢體文。洪亮吉的《北江詩話》,論詩強調(diào)“性情”、“氣格”,認(rèn)為詩要“另具手眼,自寫性情”,贊賞杜牧的詩文能于韓、柳、元、白四家之外“別成一家”的獨創(chuàng)精神;批評沈德潛詩學(xué)古人“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北江詩話》卷四);非議翁方綱詩“如博士解經(jīng),苦無心得”(同前卷一)。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評論古代及當(dāng)時詩人,亦多精到語。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越、楚、黔、秦、晉、齊、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詩特多,有不少佳構(gòu)。謫戍伊犁期間寫的《安西道中》、9《天山歌》、《行至頭臺雪益甚》、《伊犁記事詩四十二首》等,寫塞外風(fēng)光,尤具特色。詩筆于質(zhì)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袁枚《卷施閣文乙集序》),如《出關(guān)與畢侍郎箋》《游天臺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
時人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曾評點當(dāng)代詩壇108家,并以梁山泊好漢相擬,將洪亮
流放創(chuàng)作
洪亮吉這位著名的清代學(xué)者1799年因上書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辭激烈,不避鋒芒,刺到了嘉慶皇帝的痛處;“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數(shù)十年來,以模棱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鉆營為進取之階,以茍且為服官之計,由所遭者,無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缽相承牢結(jié)而不可解……士大夫漸不顧廉恥,……”為此言語,洪亮吉差點丟了腦袋。幸“恩旨從寬,免死,改發(fā)伊犁,交將軍保寧嚴(yán)加管束”。
這對洪亮吉無異是一次重大的打擊??珊榱良獏s能坦然處之,一笑置之?!鞍肷v蹤未曾閑,五岳游完鬢乍斑。卻出長城萬余里,東西南北盡天山。(《出關(guān)作》)”他一路歌風(fēng)嶺雪,覓史尋蹤,贊西域山水之奇麗,記邊塞風(fēng)情之異觀。觀察之深,描繪之細(xì),確有輿地學(xué)者之眼光,又有詩人才子之文采。也許,他當(dāng)初寫這些詩時并未曾想到傳世,然而,卻給后人了解西陲風(fēng)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chǎn)。
對于流放犯,詩是雙刃利劍。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與伊犁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