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洪承疇
別稱:洪彥演,洪亨九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出生時間:1593年10月16日
去世時間:1665年4月3日
主要作品:《古今平定略》
主要成就:圍剿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建議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鎮(zhèn)壓南方
明朝官職:兵部尚書、薊遼總督
清朝官職:太傅、太保、少師、太子太師
學派:儒家
謚號:文襄
人物生平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疇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十一歲輟學,在家?guī)湍缸龆垢?,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干。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干之余,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fā)現(xiàn)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xiàn)了治國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后,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xiāng)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疇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
主要成就
圍剿義軍
崇禎八年(1635年)初,義軍于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陜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焚毀皇陵。洪承疇軍三月間至河南時,義軍已大部又集中于陜西。洪承疇匆匆回軍關內。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官軍,破咸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于陜之機,三度進入河南。明廷認識到在義軍流動作戰(zhàn)情況下,全面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區(qū)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八月,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xié)同。當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xù)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陜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為加強陜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陜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nóng)民軍,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陜西漢中突圍,遭陜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盩厔(今陜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并將其解京
歷史評價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歷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但在松錦戰(zhàn)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jīng)十分腐敗,崇禎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持,導致松錦戰(zhàn)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經(jīng)過清帝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后投降了清朝。他為清朝統(tǒng)一中國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發(fā)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后,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tǒng)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國家于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
《清史稿》:國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謂承疇實成之,誣矣。承疇再出經(jīng)略,江南、湖廣以逮滇、黔,
個人作品
洪承疇于明朝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后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及《經(jīng)略紀要》24卷。
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洪承疇留下了一些散文,如為鄂貌圖《北海集》作序、為崇禎本的《南安縣志》作序、為京師關帝廟作《重建關帝廟碑記》等。洪承疇不喜作詩,他留下的唯一詩篇是順治十年(1653年)南下湖廣時所作的一首五絕《督師》,內容是:“橫秋看劍氣,躍馬渡金波。坐策連云騎,親揮指干戈?!?/p>
家族成員
曾祖父:洪以詵。
祖父:洪有秩。
父親:洪啟熙,秀才,性格莊重沉穩(wěn),以至孝名聞鄉(xiāng)里。
母親:傅氏,是名門閨秀,教子極嚴。
二弟:洪承畹,早逝。
三弟:洪承畯,名聞泉郡的書法家。
李氏(發(fā)妻,與后世名臣李光地同族)
劉氏(清廷所賜之妻,與李氏共侍一夫)
洪士銘:長子,順治十二年進士。
洪氏:長女,嫁晉江陳胤文
洪氏:次女,嫁晉江蔡文學
洪氏:三女,嫁晉江曾為升(明末登萊巡撫曾化龍之子)
軼事典故
洪承疇的母親傅氏讀過書,知書達理,教子極嚴。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他聰明好學,七歲在本村的溪溢館受啟蒙教育。
據(jù)說,八歲那年,洪承疇外公傅員外去世,母親帶他前去送殯。主持喪事的人問他們有無祭文,母親搖頭,他卻張口說有。進入靈堂,他向外公靈位恭敬地跪拜行禮之后,就振振有詞地念道:神風呼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這個祭詞是套用《三字經(jīng)》的句子,無驚人之處,但作為八歲的孩子,能順口成章,足見其思緒的敏捷。洪承疇的這一舉動,立即得到在場親友的稱贊。
洪承疇童年時代家境不好,據(jù)說到了十一歲,就輟學回家,幫助母親做豆腐干。每日清晨,還由他走村串戶去賣豆腐干。有一天,洪承疇去那里賣豆腐干,幾個學生圍攏來,每人買了一塊,洪承疇要他們多買一塊,學生們愁眉苦臉地說,對子還沒對出來,不敢多耽擱。洪承疇就答應幫他們對對子,但每人必須多買一塊豆腐干。
一天,洪先生拉著一個學生讓他
人物墓地
洪承疇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qū)車道溝。文物部門曾進行過挖掘;“文革”期間墓地被破壞殆盡,但仍殘留有石碑、龜趺、石人等雕塑,古木也很多;現(xiàn)僅存一對石獅子。
相關爭議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復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敗后降清,淪為貳臣。若為中國古代忠君思想標定,確非忠臣。
作為投降清朝、為清朝充當馬前卒的前明大學士,洪承疇在南方關系盤根錯節(jié),聲望猶存,應該是招撫東南的理想人選。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認洪承疇的存在。他們更希望“洪承疇”已經(jīng)死了,是一個停留在史冊上的光輝名字。人們習慣于用“忠與奸”、“好與壞”的兩極化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在這種標準下,歷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賊,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賣國。洪承疇曾為感激崇禎皇帝的寵信,寫了副對聯(lián)帖在廳堂上:“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將這副對聯(lián)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jié)重如山乎?”
實際上,洪承疇的最后歲月,籠罩在屈辱和尷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鄉(xiāng)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弟弟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fā)誓“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傳二十四》
《清史列傳·貳臣傳甲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