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林語堂簡介

    林語堂

    更新時間:2018-09-14 14:03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貒笤谇迦A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shù)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chuàng)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shù)》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林語堂

    外文名:Lin Yutang

    別名:和樂、玉堂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zhèn)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職業(yè):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畢業(yè)院校:哈佛大學、萊比錫大學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國際筆會副會長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shù)與文學主任 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代表作品:《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shù)》《老子的智慧》

    血型:AB

    政黨:中國國民黨

    配偶:廖翠鳳

    人物簡歷

    2

    1895年出生于福建龍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后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zhuǎn)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后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期間結(jié)識了同在德國留學,后成為一代教育大家的厲麟似。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語絲》上發(fā)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guān)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委員,并出版《末筆檢字法》。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并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發(fā)表獨幕悲喜劇《子見南子》,并出版《開明英文讀本》

    展開閱讀全文 ∨

    文學特點

    3

    林語堂散文所涉領(lǐng)域極廣。他認為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jié)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情感,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見《小品文之遺緒》)從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西方的humour譯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詡為道家精神,林語堂始終保持這種談話風的藝術(shù)范式,并以閑適幽默為格調(diào)、性靈超遠為立場。

    林語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種超脫與悠閑的心境來旁觀世情,用平淡的話語去贊揚美文,這樣便形成一種莊諧并用、私房娓語式的閑適筆調(diào)。他的文字自然流暢,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過有時輕松過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語堂的這種風格同他對文字的見解有關(guān)。他認為:“世上有兩個文字礦:一個是老礦,一個是新礦。老礦在書中,新礦在普通人的語言中。次等的藝術(shù)家都從老礦中去掘取材

    展開閱讀全文 ∨

    婚姻生活

    4

    林語堂婚前曾有兩位戀人,妻子廖翠鳳是他的第三位戀人。育有三女,長女林鳳如(如斯)、次女林玉如(太乙)、小女兒林相如。

    廖翠鳳是鼓浪嶼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雖然廖翠鳳的母親認為林語堂家里太窮而有異議,但廖翠鳳還是堅決果斷地和林語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結(jié)婚后,他征得廖翠鳳的同意,將結(jié)婚證書燒掉了,他說“結(jié)婚證書只有離婚才用得上”?;楹蟛痪茫终Z堂和廖翠鳳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攻讀碩士學位。

    盡管婚后生活清貧,但林語堂認為,“只有苦中作樂的回憶,才是最甜蜜的回憶?!彼J為婚姻并不是以善變的愛情為基礎的,而是愛情在婚姻中滋長,男女互補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與日俱增的。林語堂夫婦在五十周年結(jié)婚紀念日時曾經(jīng)表示他們“金玉緣”的秘訣就是“給”與“受”。

    林語堂時刻忘不了鄉(xiāng)音——閩南話。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長,后來到廈門的就讀,閩南話作為最初的母語深入他生命深處。他在《來臺后二十四快事》中,不僅把聽鄉(xiāng)音的快樂列在

    展開閱讀全文 ∨

    人物評價

    5

    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種調(diào)味品。林語堂抗戰(zhàn)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并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里,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p>

    林語堂經(jīng)常撰寫文章,闡發(fā)幽默,林語堂及其同人積極提倡幽默文學,主張文風“清淡”、“雋永”、“甘美”,作品具有“性靈”、“閑適”的特點,逐漸自成一個小品散文流派。

    林語堂經(jīng)典語錄

    6

    1、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yè)人品,與生命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tài)。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出處:蘇東坡傳

    2、孟子和莊子一樣認為我們已經(jīng)失掉了一些東西,哲學家的任務是去發(fā)現(xiàn)并取回已經(jīng)失掉了的東西--據(jù)孟子的見解,這里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這位哲學家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出處:人生的盛宴

    3、我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對于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

    4、每個小事件都受到千百種前因的影響。 出處:風聲鶴唳

    5、父親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派,銳敏而熱心,富于想像,幽默詼諧。在那些長老會牧師之中,家父是以極端的前進派知名的。在廈門很少男孩子聽說有個圣約翰大學之時,他已經(jīng)送自己的孩子到上海去受英國語文的教育了。家父雖然并不健壯,他的前額高,下巴很相配,胡須下垂。據(jù)我的記憶,我十歲時,他是五十幾歲。我記得他最分明的,是他和朋友或同輩分的牧師在一起時,他那悠閑的笑聲。他對我們孩子,倒是和藹親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論,他也有幾分嚴厲。 出處:浮生若夢

    6、享受大自然不單是限于藝術(shù)和圖畫,顯現(xiàn)于我們眼前的大自然是整個的,它包括一切聲音/顏色/精神和氣氛。人則以了解生活的藝術(shù)家的資格去選擇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來。這是一切中國文人所共持刀態(tài)度。 出處:生活的藝術(shù)

    7、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終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達觀的人。這種達觀產(chǎn)生了寬懷,使人能夠帶著寬容的嘲諷度其一生,逃開功名利祿的誘惑,而且終于使他接受命運給他的一切東西。這種達觀也使他產(chǎn)生了自由的意識,放浪的愛好,與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態(tài)度。一個人只有具著這種自由的意識和淡漠的態(tài)度,結(jié)果才能深切地熱烈地享受人生的樂趣。 出處:人生的盛宴

    8、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認為什么都懂,畢業(yè)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認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9、在藝術(shù)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

    10、一般來說,過著更富足、更完美生活的人,是那些有著豐富的需求和欲望的人,而不是隨遇而安、對周圍事物漠不關(guān)心的人。倫敦郊外的流浪漢對爐邊安樂不羨慕,不嫉妒,他一定不是高級動物。 出處:林語堂經(jīng)典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