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梁實秋
別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1987年11月3日
職業(yè):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畢業(yè)院校:哈佛大學
信仰:馬克思主義
主要成就:《雅舍小品》《槐園夢憶》《英國文學史》
字:實秋
號:均默
后人:曾外孫女 王雨荍
妻子:程季淑,韓菁清
個人生平
1920年9月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fā)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報》第7版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
個人作品
梁實秋40歲以后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xù)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作品風格
他是中國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注于文學批評,曾委婉的斥過冰心散文,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shù)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tǒng)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梁實秋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毛澤東也曾把他定為“為資產(chǎn)階級文學服務(wù)的代表人物”。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zhàn)持續(xù)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魯迅不幸逝世,對壘式論戰(zhàn)也自然結(jié)束。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來說,梁實秋認為文學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梁實秋一再說,“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shù)天才的獨創(chuàng)”,“文藝是少數(shù)天才的獨創(chuàng)”,“大多數(shù)人就沒有文藝,文藝就不是大多數(shù)的”。并且在梁實秋看來,不但創(chuàng)作的主體只能是極少數(shù)的天才,就是鑒賞文學也是極少數(shù)天才人物的專利,“最高的藝
婚姻生活
1、美滿的婚姻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與梁實秋結(jié)婚。育有三女一子,長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長子梁文騏;四女梁文薔。
程季淑出身名門,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隸省大名府知府,父親是家中長子,在北京經(jīng)營筆墨店。1921年冬,梁實秋與程季淑初次約會。在不長的時間里,他們已深深為對方吸引,北平的一些優(yōu)雅場所幾乎都印下了兩人的足跡。1923年,梁實秋結(jié)束了8年的清華生活,按照學校的要求打點行李準備赴美留學。
1927年2月11日,學成回國的梁實秋與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婚禮。
1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實秋覺得自己早先的政論很可能招致災(zāi)禍,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經(jīng)上了日軍的“黑名單”,上上之策是逃離北平。可岳母已是年老體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權(quán)衡幾日,決定他一人先走,待局勢稍緩,再作打算。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親病故,當她和孩子們
個人評價
一個人應(yīng)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冰心
人物故居
梁實秋故居位于魚山路33號。30年代初,梁實秋在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期間曾在此居住,并創(chuàng)作出版了《文藝批評集》,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院內(nèi)留有梁實秋當年栽植的樹木。故居巷口有青島市文物局立的銘牌。梁實秋認為在青島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時期,還認為在中國從北疆到南粵,以青島為最好。
梁實秋故居:位于臺北市大安區(qū)云和街11號,臺北市歷史建筑(宅第類),2003年12月24日公告(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號),原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居所,屬于高等官舍第三種,光復由后繼之臺灣省立師范學院承接為教職員宿舍,梁實秋于1952-1959年間任英語系主任時居住于此,前院面包樹下是梁家著名聚會場所,2010年10月由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進行修復工程,于2011年完工同年10月掛牌,于2012年三月底開始開放參觀。
梁實秋經(jīng)典語錄
1、“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質(zhì),而非量。 出處:雅舍談吃
2、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出處:送別
3、人,誠如波斯詩人莪謨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并非本愿,去時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nèi),我們是以心為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4、人在情急時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殺人,但殺人畢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5、病中溫情
6、其實吃這種包子,其樂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間。包子皮是燙面的,比燙面餃的面還要稍硬一點,否則包不住湯。那湯原是肉汁凍子,打進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結(jié)成為包子餡。湯里面可以看得見一些碎肉渣子。 出處:湯包
7、沉默
8、希臘哲學家哀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氣。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后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三十天沒有生氣,就應(yīng)該向上帝獻祭表示感謝。減少生氣的次數(shù)便是修養(yǎng)的結(jié)果。
9、北京飯館跑堂都是訓練有素的老手。剝蒜剝蔥剝蝦仁的小利巴,熬到獨當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歲左右的光景。對待客人,親切周到而有分寸。在這一方面東興樓規(guī)矩特嚴。我幼時侍先君飲于東興樓,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盤碗的沿上輕輕敲了叮當兩響,先君急止我曰:“千萬不可敲盤碗作響,這是外鄉(xiāng)客粗鹵的表現(xiàn)。你可以高聲喊人,但是敲盤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這里,若是被柜上聽到,就會立即有人出面賠不是,而且那位當值的跑堂就要卷鋪蓋,真?zhèn)€的卷鋪蓋,有人把門簾高高掀起,讓你親見那個跑堂扛著鋪蓋卷兒從你門前疾馳而過。不過這是表演性質(zhì),等一下他從后門又轉(zhuǎn)回來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當?shù)娘L度。 出處:槐園夢憶
10、名士風流,以為持螫把酒,便足了一生,甚至于酣飲無度,揚言「死便埋我」 出處:雅舍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