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屈大均
別名:字翁山、介子,號萊圃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廣東番禺
出生日期:1630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696年6月27日
職業(yè):學者;詩人
代表作品:《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四朝成仁錄》
人物生平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禎三年)10月10日,兒時隨入贅邵家的父親居住在南??h西場(即今之廣州荔灣區(qū)西場)。1640年(崇幀十三年),隨父親歸原籍番禺,恢復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業(yè)于陳邦彥門下,1646年(順治三年)補南??h生員。
1646年(順治三年)清軍陷廣州。1648年(順治五年),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授以中秘書,不久因父歿急歸。
早年受業(yè)于陳邦彥門下,深受其思想的熏陶。曾參與陳邦彥等人發(fā)動的抗清斗爭,并在陳等人遇害后冒著風險收斂他們的遺骸。其后,為避免清廷的迫害,他入寺廟削發(fā)為僧,并將居所命名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其間,他以化緣為名奔走各地積極參與反清活動,并曾遣人送情報給抗清名將鄭成功,欲引導鄭的舟師沿海路進攻南京。
1650年(順治七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fā)為
文學成就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其中以詩的成就最高。據(jù)朱希祖先生《屈大均(翁山)著述考》一文考證,屈氏著作在經(jīng)過雍正、乾隆年間三次嚴令禁毀之后,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種,在屈大均生前已刊行的詩集有《道援堂集》、《翁山詩外》、詞集《騷屑》;去世后不久又刊行了新編《屈翁山詩集》及《嶺南三大家詩選》等。雖然抗清復明、弘揚民族節(jié)氣始終是屈氏詩文的主旋律,但其詩文中充滿著關(guān)注社會、體恤民生的情愫??滴跄觊g,名士周炳曾為《翁山詩選》作序,稱其詩能為各階層人士(上至“當世士大夫”,下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欣賞與夸贊,譽享海內(nèi),這也正是“翁山派”享譽后世的真實寫照。有的學者指出,屈大均的詩文以愛國詩人屈原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詩圣杜甫,但又自鑄偉辭,開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詩派”,形成詞語璀璨瑰麗、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獨特風范,將文采美、性感美與理性美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發(fā)自情感美,而情感
家庭成員
屈大均撫育成人的子女,共有八個,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都表達了他誓為明人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