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譚嗣同
外文名:SitongTan
別名:壯飛、復生、東海賽冥氏、廖天一閣主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瀏陽
出生日期:1865年3月10日
逝世日期:1898年9月28日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維新變法主力
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
人物生平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
1870年(同治九年),譚嗣同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跡般復活,故名“復生”。
1875年(光緒元年),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fā)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tǒng)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1877年(光緒三年),譚嗣同在瀏陽與唐才常訂交,他又師從涂啟先,系統(tǒng)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后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光緒十年),譚嗣同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陜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
主要成就
譚嗣同一生致力于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yǎng)了大量的維新志士;后來參與領導了發(fā)生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力輔光緒皇帝推行變法,整頓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懷著“愿以頸血刷污政”的決心為變法而犧牲,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雖然資產階級的博愛、平等、自由是虛假的,但是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沖決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常,在舊中國那個史況下,在激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這點上,有它突出的進步性。
譚嗣同身處晚清新舊中西混雜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師友眾多,強調兼收并蓄。譚嗣同在《仁學》序言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第二十五條中說:“凡為仁學者,于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于西書當通《新約》及
人物評價
新華網:戊戌變法雖然失敗,譚嗣同也被殺,他的那種愿以頸血刷污政,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敗和黑暗,同時也為人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后人永遠去敬仰。
光明日報:(唐才常、譚嗣同)兩人生前“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新浪新聞:同樣是湖南人,同樣是書生救國,稍早的曾國藩走到了傳統(tǒng)“人臣”道路上的最高階段,而菜市口引頸待戮的譚嗣同,則有一種以身殉道的悲壯。這種悲壯,終結了湘學“經世致用”精神在傳統(tǒng)道路上的努力,開創(chuàng)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國之路。
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康有為曾經這樣贊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北京西城區(qū)政協主席杜靈欣:作為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的思想學說得到后人重視,他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愛國精神更是時下銳意創(chuàng)新、不斷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種精神傳
親屬成員
父親:譚繼洵(1823—1901),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臺、湖北巡撫等職。
生母:徐五緣(?—1876),為其父正室,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幼年譚嗣同刻苦學習。
夫人:李閏(1865—1925),清朝戶部主事李篁仙之女,李閏在譚嗣同就義后取“忍死須臾待杜根”之意自號“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