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申時行
別名:申文定公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南直隸長洲縣
出生日期:1535年
逝世日期:1614年
職業(yè):官員
信仰:理學(xué)
主要成就:輔助明神宗
代表作品:《綸扉奏草》《申定公賜閑堂遺墨》
謚號:文定
卒年:80歲
官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
人物生平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姓富商之子,其生母據(jù)傳是一名尼姑,后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所收養(yǎng)。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于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后歸宗姓申。長洲文化興盛,名士輩出;商業(yè)繁榮,商賈云集。申時行自幼天資聰慧,生性好學(xué),既有文人的才學(xué),又有商人的機敏。在其養(yǎng)父嚴(yán)格的教育下,順利通過鄉(xiāng)試,并取得進京會試的資格。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十五殿試,會試中試的299人參加考試。第2天,擔(dān)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閱試卷。第三天發(fā)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
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申時行也不例外。入翰林院數(shù)年,進宮為左庶子。左庶子是皇太子?xùn)|宮左春坊的長官,職如皇帝的侍中。不過,申時行的具體職掌不是侍從東宮,而是以左庶子的身份掌理翰林院。此后,遷為禮部右侍郎,成為禮部的第二副長官。
在這段時間內(nèi),世宗、穆宗兩位皇帝先后駕崩。隆慶六年(15
主要作品
《大明會典》,是明代專述本朝典章制度的會典體史書。又名《明會典》。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經(jīng)正德時參校后刊行。明代前中期的社會發(fā)展、程朱理學(xué)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和分化以及明代官修史籍活動是其產(chǎn)生的社會學(xué)術(shù)背景?!洞竺鲿洹芬粫饕鶕?jù)明代官修《諸司執(zhí)掌》、《皇明祖訓(xùn)》、《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明律》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成,記載典章制度十分完備,凡《明史》所未載者,多有交代,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文獻。神宗萬歷四年(1576),明神宗朱翊鈞敕命張居正為總裁,重修《大明會典》,萬歷十三年書成,萬歷十五年刊行,世稱《萬歷重修會典》,題為申時行等修,共228卷,增補了嘉靖二十八年至萬歷十三年間事例。今存《大明會典》有內(nèi)容簡繁不同的兩種版本,一般稱引的《明會典》多指萬歷本而言。
《召對錄》、《綸扉奏草》
《申定公賜閑堂遺墨》
歷史評價
在后世多數(shù)批評者的眼中,申時行是一個“首鼠兩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既無主見,也無能力,更無作為的人,特別是申時行入主文淵閣的這九年時間里的作為,和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實在是過于平靜,以至于有點波瀾不驚。但是正是有這樣的一種類似潤滑劑作用的人物的出現(xiàn),才使大明帝國的經(jīng)濟和民生得以短暫的休養(yǎng),才能期待以后的發(fā)展。
申時行在多達二百九十九人的進士隊伍脫穎而出奪取狀元,然后又因為才干而被張居正加以重用,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容置喙的。王世貞給申時行的評價是“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也正好說明了申時行謙謹(jǐn)?shù)钠沸?,同時申時行始終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可謂是典范。
關(guān)于對申時行的“不作為”是眾人認(rèn)為的詬病,但這也正是申時行的高明之處。其實,在申時行的心中也有一個“萬歷之治”的燦爛理想,但是他有張居正的前車之鑒:像張居正此等“沒有獨裁的地位,卻有獨裁的地位”的人物尚且無法改變這個帝國的弊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