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賈仲明
別名:自號云水散人
國籍:中國
出生地:淄川(今山東淄博)人
出生日期:1343年
逝世日期:1422年
職業(yè):雜劇作家
代表作品:《錄鬼簿續(xù)編》
朝代:元末明初
主要作品
《玉梳記》,亦作《對玉梳》,全稱《荊楚臣重對玉梳記》,《錄鬼簿續(xù)編》著錄。其本事無考,據清人《曲??偰刻嵋氛J為,此劇玉香助楚臣,與“散樂女助宋齊丘事”頗相類(陸游《南唐書·宋齊丘傳》卷二十)。全劇四折一楔子,旦本,正旦扮顧玉香。
《蕭淑蘭》,亦作《菩薩蠻》,全稱《蕭淑蘭情寄菩薩蠻》,《錄鬼簿續(xù)編》、《曲海總目提要》均著錄,其以詞入曲事《詞苑叢談》亦載錄。蕭淑蘭兩寄《菩薩蠻》詞之本事,見于明·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明史·志第七十五·藝文四》載錄“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十六卷”),蕭淑蘭詞事曰:張世英館於蕭公讓家。其妹蕭淑蘭慕張俊才,嘗挑之,張拒而不納。蕭乃賦《菩薩蠻》贈之云:“天教劉阮迷蓬島,桃花片片依芳草。芳草惹春思,王孫知不知?妾身輕似葉,君意堅如鐵。妾意為君多,君心棄妾那。”張得詞,遂未辭而歸。蕭又賦云:“有情潮落西陵浦,無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戀伊。憶了千千萬,恨了千千萬。畢竟憶
創(chuàng)作思想
晚年罷筆于劇本寫作之后,因對鐘嗣成《錄鬼簿》僅于“宮大用以下十八人”以《凌波仙》曲吊挽,遂著手增補吊曲,“自關先生至高安道八十二人,各各勉強次前曲以綴之。嗚呼!未敢于前輩中馳騁,未免拾其遺而補其缺。以此言之,正所謂附驥續(xù)貂云也,愧哉!”流露出他對曲學前輩的仰慕敬佩和著述作風的虛懷唯謹,時在永樂二十年(1422年),賈氏已八十高齡。他通過撰補《凌波仙》曲,表達了對元雜劇的基本看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強調“美”的戲劇文學論。賈仲明評價元雜劇,一是重視關目美,他非常注意元劇創(chuàng)作在情節(jié)結構方面“布關串目”的技巧工夫,提倡要有“運節(jié)意脈精”的藝術造詣。他所總結的元劇關目美的幾個要點是:“關目真”——內容符合生活真實,情節(jié)安排合情合理:“關目奇”、“關目冷”——題材新穎,結構奇巧:“關目風騷”、“關目輝光”——情節(jié)結構要有神韻飛揚、生香活色的美學風貌。二是重視語言美,他比較看重語言的文采,贊揚的是“詩
歷史貢獻
賈仲明的元劇研究,最有價值的是其戲劇文學論:“關目”論對元雜劇的情節(jié)敘事性和結構技巧性的審美特征的探討,是中國古典戲劇學的重大進步,從忽視關目到重視關目,是元劇研究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在肯定語言美和聲律美的同時,辯證地提出“言詞俊,曲調美”的文律雙美說,也是對雜劇曲辭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科學總結。其戲劇功能論和發(fā)展論,一方面因探索了元劇藝術的某些規(guī)律和特點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理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存在著許多落后的歸納或失真的評價。如功能論中他所理解的歷史規(guī)律或生活真實,實質上便是那些以儒家思想和封建倫常為核心的天經地義的道理;在發(fā)展論中把元代作家風流浪子的側影當作全身肖像去摹寫,把發(fā)憤之作當作道泰歌謠去肯定,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現實態(tài)度,真誠而庸俗地強加給了元代戲曲發(fā)展史。